兔子9岁相当人多少岁(兔子有多少人)

生活知识 2023-04-28 20:03生活知识www.zhongliuw.cn

兔子9岁相当人多少岁,这个问题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根据科学家研究发现,兔子的寿命大约在15岁左右,也就是说,如果你养了一只兔子,那么它可能活不过155岁。所以,养兔子的朋友一定要注意,千万不要让自己的兔子过早离开自己。不然的话,你会后悔的。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兔子到底有哪些特征会导致兔子早夭呢?希望大家能够引起重视。如果你家的兔子出现了这些特征,那么就要及时采取措施了。

春节,

农历新的一年的开始,

也是中国人一年里

最重要的节日。

我们在欢度春节时,

有没有想过,

春节是从何而来?

广州的过年习俗,

又是如何演化的?

古人曾经十月“过年”?

农历新年历史源远流长,古人一般称岁首、元旦、元日、新正、新春等。传说中,春节兴起于虞舜时期的祭神祭祖活动或“腊祭”。迟至殷商时期,已有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这被认为是春节的雏形。

在甲骨文,已有“年”这个字,殷商时期的青铜器中则有“旦”的象形字。

(图/人民网)

《诗经·七月》中描述了西周时期旧岁新年交替时的节庆风俗,“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庆贺丰收,孝敬老人。”周历以夏历的十一月为正月,人们在辞旧迎新之际,欢庆丰收,后来逐渐演变为庆贺新年的习俗。

有意思的是,在汉代之前,“春节”,也就是农历新年开始的日期并不固定。夏朝的夏历把一月作为岁首,商朝的殷历以夏历的十二月为岁首,周朝的周历以夏历的十一月为岁首。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则规定每年十月初一为岁首。

直到汉武帝时期,颁布由落下闳改制的《太初历》,才把新一年的开始固定在夏历的一月一日,此后历代相沿。可以说,“春节”在汉代才正式形成。

晋代才有“除夕”说法

唐以后渐有年味

农历新年前一天称为“除夕”。“除夕”一词,最早见于晋人周处撰写的《风土记》。据书中记载,除夕之夜大家终岁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这天晚上,人们还会燃放爆竹以“辟邪驱鬼”。

唐以前,农历新年习俗主要与祭神祀祖和农事庆祝相关。唐以后,年才有了节日的味道,逐渐向娱乐性、世俗性转化,慢慢从驱邪祈愿的气氛中解放出来。

唐代诗人卢照邻在《元日述怀》中描述了过年时人们歌舞升平的喜庆氛围,“人歌小岁酒,花舞大唐春。愿得长如此,年年物候新。”

初一过后,人们常常走亲访友,互相宴请,时人称之为“传座”。“锵锵华驷客,门馆贺新正”,唐朝诗人李郢用诗文记录了这一热闹景象。

“春节”的称呼

近代才定

农历新年的历史已有数千年,但把正月初一称为“春节”是在辛亥革命以后。1913年7月,袁世凯批准以农历新年为春节,例行放假。自此,农历新年改称“春节”。

新中国成立前夕的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一致认为,应以公元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纪年,并通过相应的决议。从此,正式将公历1月1日作为新一年的开始,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新年也好,春节也罢,只是形式和称谓的变化,当中凝结的中华文化内涵并没有改变。

逛花市、摆年桔

广式年俗独树一帜

随着时间的沉淀,岭南地区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年俗文化。对于“老广”来说,过年期间的快乐源泉之一便是逛花市。

俗话说,“未行过花街不算过年”,广州人每年必到花市“行花街”以求来年行好运。而在今年,广州11区陆续官宣迎春花市消息,时隔三年的传统花市回来了。

1月19日,素有“百年花市”之称、广州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花市——越秀西湖花市重启。一时游人如织,场面热闹非凡,显现了迎春花市在广州人心中的地位。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王燕)

广州的花市其实有千年历史。早在南越王时期,广州便以“花”闻名。据西晋嵇含的《南方草木状》记载,西汉初年陆贾出使南越国时,当地已是百花生长之地,男女老幼,个个头戴花饰。南越王赵佗的王城,更是花木扶疏,暗香浮动。

广州气候湿润、珠江环绕、人民勤劳,造就了花卉之多的盛况。五代十国南汉时,珠江以南的庄头、瑶头、南村一带,是有名的花卉产地。到了南宋,出现了广州花市最早的记载,周去非在《岭外代答》写道,每到素馨花开时,花贩“或以竹丝贯之,卖于市,一枝二文,人竞买戴。”

迟至明末清初,广州已有成规模的花市。据清初屈大均《广东新语》载,广州花市是广东“四市”之一。“涉江买以归,列以九门(即广州城门)……城内外买者万家……”花贩在珠江南岸买花后,摆在城门出售,买花的人数众多,花市兴旺。康熙年间,吴震方在《岭南杂记》中感慨,广州花市每天出售的素馨花“不下数百担”,足见当时花市已相当繁荣。

(今年,越秀西湖花市的兔子雕塑成为拍照热点。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王燕摄)

岁暮的迎春花市,则要追溯到同治年间。时人徐澄溥的《岁暮杂诗》写道:“双门(即双门底,今广州市北京路一带)花市走幢幢,满插箩筐大树秾。道是鼎湖山上采,一苞九个倒悬钟。”诗中所写,是在岁暮花市上出售吊钟花的情形。

光绪时,张心泰撰《粤海小识》云:“每届年暮,广州城内卖吊钟花与水仙花成市,如云如霞,大家小户,售供坐几,以娱岁华。”宣统年间的《番禺县续志》也有“花市……岁除尤盛”的记载。可见清末广州花市逐渐向岁暮花市演变,规模也越来越大,花色品种不断增多。

到上世纪二十年代,广州花市固定在年二十八至除夕深夜举行,成为一项春节年俗,又称“迎春花市”,沿袭至今。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何钻莹、王燕摄)

如今人们逛花市的时候,除了买年花,也不忘顺手买盆年桔捎带回去。粤语中,“桔”“橘”与“吉”谐音,因而新春期间,家家户户摆上盆年桔,寄寓新年大吉大利、吉祥如意。有民俗专家认为,摆设年桔为春节助庆的做法,是广府首创。

与花类似,岭南湿润的气候十分适合柑橘生长。早在东晋时期,裴渊《广州记》就有“罗浮山有橘,夏熟,实大如李”的记载。到了唐朝,广州附近民间已栽培专供贺年的年桔。南宋时的《燕翼贻谋录》记载:“承平时,温州、鼎州、广州皆贡柑子。”

明清以来,广府地区的柑橘业已成规模。按照清人吴震方在《岭南杂记》中的说法,当时“广州可耕之地甚少,民多以柑橘以图利。”芳村、番禺、南海是当时重要的柑橘产地,可谓“处处花似锦,户户溢芬芳”。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李波)

人们在家摆放年桔时,通常会在上面挂上几个“利是”。在广东,红包叫“利是”,又称“利事”,也有人写作“利市”。“利市”一词在《易经》中就有记载,带有本少利多的意思。元代《俗谚考》亦提及“为了吉兆,要向主家讨个利市”的说法。据《易杂注》载:“营商利市,营达利事”,生意人派的叫利市,取其有利于做任何事情的意思,后经演变渐有“喜钱”之意。

大门“福”字要正

门神别贴错

贴挥春、贴门神、贴福字也是广州人的重要习俗,挥春即是春联。

(荔湾花市,书法家现场为市民写挥春。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廖雪明 实习生刘畅摄)

春联起源于“桃梗”。西汉《淮南子》说,人们用桃木刻成桃符(即桃梗),上面刻着降福的咒语,一年一换。到五代十国时,后蜀皇帝孟昶在过春节时心血来潮,令人将桃树削片,他提笔在上面题写了联句“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春联就此诞生。

春节贴“门神”源自《山海经》。书中传说“度朔山”上有一株很大的桃树,枝干延伸出去的东北处,有一座“鬼门”,有两位神将——神荼和郁垒,把守此门。南朝梁宗懔在《荆楚岁时记》描述民间习俗时说道,“岁旦,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之门神。”到了唐太宗年间,门神换成了秦琼和尉迟恭。

有史料记载,汉代广州、佛山等地“前门刻有神荼郁垒,高与檐齐”。由此推断,广府民间春节贴门神的习俗在汉代已出现。

贴门神也有讲究,两个门神应该是相向的,即脸部是对在一起的,忌讳“反贴门神不对脸”,因为脸相背即代表因事失和,与人闹别扭。粤语中还专门有句俗语叫“贴错门神”,形容两人之间互不理睬。

民间有种说法,贴“福”字要倒过来,意为“福到”。但并不是所有地方都适宜倒贴。大门是家庭的出入口,这个地方的节日布置要庄重大方,所以“福”字要正贴。

来源: 大洋网

Copyright@2015-2025 肿瘤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