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元载是什么人(元载后代)

生活知识 2023-04-29 11:42生活知识www.zhongliuw.cn

历史上元载是什么人?他的结局如何?我们一起来看看。元载出生于公元771年,字季真,河南洛阳人。他的父亲是唐玄宗时期的宰相元载,母亲是韦皇后的妹妹妹,名叫韦氏。元载从小就聪明过人,十四岁的时候就考中了进士,成为了一名秀才。

本文目录一览:

《长安十二时辰》中的元载在历史上最后的结局如何呢?

古装剧《长安十二时辰》中的元载是一个一心往上爬的小人,卑鄙 *** 。为达目的,无所不用其极。那么,历史上真实的元载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还有他最后的结局如何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穿越历史,了解历史真相。

元载是今陕西岐山人,出生贫寒,喜欢读书,博览群书,尤其擅长道学。在天宝元年,唐玄宗李隆基为了求道学人才,特地举行了考试科举。元载这位道学天才参加这次考试,考取了进士,被授予了邠州新平(今陕西彬县)县尉。从此,元载走上了仕途。由于各种原因,元载一直都在基层官员的道路上摸索,难以进入唐朝的中枢。后来,竟然是安史之乱给了元载一个机会。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李隆基被逼当上了太上皇,唐朝中央的官员重新洗牌,给了元载这个默默无闻的小吏一个飞黄腾达的机遇。在安史之乱爆发后,元载逃到了江南,被唐朝宗室江东采访使李希言表举为刺史。后来,在唐肃宗返回长安后,元载因生性敏悟,善于奏对,深受唐肃宗器重,被任命为户部侍郎,进入唐朝中枢,开始了他的 *** 。

随后,唐肃宗是个短命鬼,宦官李辅国专权,善于见风使舵的元载直接投靠了李辅国。李辅国对他不薄,多次在唐代宗面前称赞元载,元载被提拔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成为唐朝的宰相,并且管理唐朝的财政大权。元载拜相后,他忘恩负义,出卖李辅国,投靠唐代宗,与唐代宗密谋除掉了宦官李辅国。

在这之后,元载成了唐代宗的心腹大臣,任天下元帅行军司马。但不久之后,宦官鱼朝恩掌握禁军,又搞起了专权,还各种欺负宰相元载。善于隐忍的元载对此是打不还手骂不还口,任由鱼朝恩各种作死。随后,元载趁机密奏唐代宗,历数鱼朝恩的种种的罪行,建议将鱼朝恩铲除。唐代宗忌惮鱼朝恩,不敢轻举妄动,授意元载策划行动。

元载在得到授意后,用重金收买了鱼朝恩的亲信皇甫温和周皓,以此全面监控鱼朝恩的一举一动。随后,元载与皇甫温、周皓三人密,定下了诛杀鱼朝恩的大计。紧接着,他们奏请唐太宗诛杀鱼朝恩。于是,唐代宗在寒食节宫中宴请大臣,趁机指责鱼朝恩有不轨意图。而鱼朝恩的亲信周皓直接指挥武士拿下鱼朝恩,将其处死。

在元载除掉鱼朝恩后,元载达到了人生巅峰,独揽大权,就此也开始他的作死人生。元载独揽大权,培养亲信,排除异己,贪财纳贿,凡事想做官的都要向他送礼。对于元载贪赃枉法之事,唐代宗早就心知肚明,但看在元载昔日功劳的份上,没有收拾他,对他予以劝诫,希望他有所收敛。但是这个元载不知悔改的,唐代宗也不惯着他,逐渐对他心生厌恶,就动手收拾他。

唐代宗先派人将元载的儿子、亲信以及党羽抓了起来,责问他们的秘密勾当。元载服罪,当天被赐自尽。唐代宗还将元载的妻子王韫秀以及儿子全部赐死。唐代宗对元载抄了家,抄出了800石胡椒,这在当时可是价值连城。同时,唐代宗还下令挖开元载父祖坟墓,劈棺弃尸元载从一个草根费尽千辛万苦,逆袭走上人生巅峰。但最后还是自己作死,落得了一家破人亡的下场。一切权力,金钱,美女,地位都是过眼云烟,到头来一场黄粱空梦而已!

元载是唐代什么人

元载是唐代的宰相,元载出身寒微,嗜好读书。性格敏惠,精通道学,唐代宗即位,交好权宦李辅国,拜中书侍郎和同平章事,册封许昌县子,成为宰相,深得宠信。

元载担任宰相十五年,最终虽因专权贪腐被赐死。但任相期间,颇有功绩,协助唐代宗铲除了权倾朝野的宦官李辅国和鱼朝恩,提拔任用了刘晏、杨炎等理财名臣。元载著有文集十卷、《南华通微》十卷。

历史上元载是什么人?元载最后下场如何?

元载这个人物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他是唐朝中期宰相。可以说元载的前半生十分励志,但后半生却走上了一条不归路。元载出身贫苦之家,但年少勤奋好学,后来考中进士开启了自己的入仕之路。元载曾帮助皇帝铲除李辅国和鱼朝恩两位权臣,因此获得唐代宗信任,但此后元载也走上了独揽朝政的道路,而且越来越目中无人,因此遭到代宗厌恶,最后下场也是很惨,全家都被赐死。

说起于皑磊,可能很少有人知道他是谁。但是提起热播剧《长安十二时辰》当中的元载,不少人却都恨的牙痒痒。

作为剧中的一位小人,余皑磊将这个角色刻画的极为深刻。见缝插针、见风使舵,想尽办法把握一切能够获得权与利的机会。在局势突变,危险来临之时,却俨然化身成一个缩头乌龟,处处退缩,在这两者之间切换自如。却还能在这之余取得京城贵女王韫秀的芳心,说得一手土味情话,使这位千金对他死心塌地,向他允诺一生。

而在真实的历史上,元载也是真实存在的,不过不想大家所期待的那样,早早的领了饭盒,而是成为了一朝的宰相。但是也如大家期望的那般,最后落得被抄家、满门被斩的下场。

历史上的元载就是一个古代化的草根成长的过程,没有同"李必"一般的显赫家世,从小就得到名师指导,往来之人都是当朝名仕。沐浴在上层文化之下,接受这这个帝国最高教育的熏陶,历史上甚至没有关于他父母、祖上的详细记载。只是记载他出生于凤翔岐山,到父亲离世后,母亲改嫁给一个叫做元景升的人,随改成"元"姓。但是元载本姓到底是什么,生父到底如何离世,史书没有记载,今天的我们也就无从得知了。

在这个家庭当中,生活远算不上富裕,也无从得知是否元载的童年幸福与否,这段童年的时光到底在今后的人生当中带给他了怎样的影响。但或许正是少年之时的贫寒,让他在今后登上高位之后对于财富无法满足,将自己的贪欲发挥到了极致。

少年的元载,对于读书十分刻苦,勤奋学习,博览群书。加上天资聪慧,对于道教学说颇感兴趣。在年纪不大之时就有了不小的学问,算是学有所成。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时代,读书之后就是考取功名利禄,实现每个读书人梦寐以求的梦想。但是那个时候没有现如今的教育体制,不是所有有才华的人都能够显露出来,将才华得到发挥。学有所成之后的元载为了参加科举考试,从偏远的家步行到乡试地点前往参加科举考试,但是结果都不尽如意,名落孙山。

直到天宝初年,作为一位十分推崇道教的皇帝。唐玄宗下令举明庄、老、列、文四子学者。就是这次机会,元载利用自身的优势,一举高中。从此踏上了仕途,开启了他的官宦之旅。

元载在入朝之后,第一个被授予的职位是新平尉。在经历了贫寒的生活和屡考不中的经历之后,元载在朝堂之上把握一切机会向上攀爬。对于功名的渴望使得他采取了一些非常手段。当时的玄宗已经没有早年的那般雄心,不愿在费心管理国事。皇帝的懈怠,使得身边不再有逆耳忠言,都是满目的阿谀奉承、巧言令色。美人在怀,疏解烦心。宦官侍下,不听繁琐之事。这时的朝堂上,宦官正是风光之时。

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中贵多黄金,连云开甲宅。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鼻息干虹霓,行人皆怵惕。

气焰如此嚣张的宦官集团被很多人所厌恶,但是也成为了不少人抱大腿最好的选择,大太监李辅国成为了他的目标。在安史之乱之时,极力建议李亨佣兵北上,后又在灵武拥立李亨为皇上,即唐肃宗。所以在李亨登基论功行赏之时,给与了他很大的嘉奖,升为太子家令,手掌兵权。并赐名李辅国,将原来的名字李护国舍弃不用,遂一时之间全倾朝野。

这位大太监的正妻恰好就姓元,元载就接着这样的一点,生拉硬拽的将自己同元氏扯上亲戚关系。就是凭借着这样的关系,元载正式混入李辅国旗下,受到了他的赏识,得到了提拔。正式在李辅国的鼎力支持之下,扶植元载做了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实际上就是当时的宰相。

就在元载权势名望一天天上升的时候,肃宗骤然离世,新皇李豫继位,是为唐代宗。新皇的登基使得李辅国更加狂妄自大,半分容不下别人,甚至是不将皇帝放在眼里,最终为新皇帝代宗所不满,将他除掉。靠山的突然倒台没有拖累下元载,自此截断他的官路。长期混迹官场的元载不但只背靠李辅国这一座大山,更为重要的是,他早早的就收买了皇帝身边的人,了解皇帝的喜好,将皇帝的喜怒哀乐都掌握在手里。

所以,在李辅国出事之后,皇帝非但没有责罚元载,反而更加的信任他,甚至是将李辅国生前所任职位都交给他来担任。但是朝堂之中同元载政权的还有一位,这人就是鱼朝恩。同李辅国一样也是一位宦官,皇帝的恩宠和手中所握的兵权使得他愈发为所欲为。种种行为最终招致代宗的厌烦,但又忌惮鱼朝恩手中的兵权以及他在朝中的党羽,迟迟不能下手。就在这时,瞅准机会的元载毛遂自荐,自告奋勇。最终在元载的计谋下同皇帝合力拿下鱼朝恩。

就在这件事情之后,元载在朝中再也不需要依附于谁的势力,同时再也没有一个能够与他匹敌的对手。元载实现了他对权力的渴望,一人之上万人之下的位置,终于是属于元载的了。

从初入仕途,到大权在握。元载经历了两次的跳板,每一次都实现了完美的起跳同落地。但是背后官场的险恶迫使他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今天的战友等到太阳再一次升起之时就不知道是敌是友了。圆滑如他,在错综复杂的朝堂当中打转,拼命寻找自己的立身之处。为了功名利禄寻找最快的捷径。小人一般努力的在官场上攀登。

让人不屑的小人行径背后,元载还有我们很少看到的另一面。

在政局之上,唐朝自玄宗末年其,宦官就大行其道,祸乱朝纲,搅的朝中不得安宁。宦官之祸也成为了在分析唐朝渐趋衰落、日益式微的原因时不能跳过的话题。但是在代宗一朝,宦官之祸较其他朝都要轻的多,这其中少不了元载的功劳。

此外,自安史之乱之后,藩镇的势力日趋膨胀,先后多次向中原王朝的统治发出了挑战,对唐王朝的统治产生了极大的冲击。而在这场抗争当中,作为当时已经掌权的元载来说是十分支持抗敌活动的,他坐镇朝廷,积极配合在外作战将士的需要。

在同吐蕃作战的过程中,看到了原州的重要,想要移军原州,他向皇帝极力进言,并绘制地图呈现皇帝,向皇帝说明此处的重要性。同时暗中派人进行实地考察,筹谋构建防御城池的事宜。而当时的代宗对元载早已不满,遂没有听从他的建议。使得唐朝在同吐蕃的战争之间长期处于被动的状态,大量的消耗量唐朝的国力。后方不稳,使得唐王朝无暇顾及内部节度使。而另外组建军队,扩充唐军势力的建议也被皇帝否决掉。

四处叛乱,硝烟渐起,中原王朝却缺兵少将。如此局面,曾经繁盛的中原王朝又能撑到几时。此外,长时间的对内对外战争,造成了国库的巨大漏洞。为了能够解决财政问题,是元载一手提拔上了刘晏,让他主管财政事务。刘晏疏通汴河,使每年数十万石的粮食运进关中,运进都城,缓解了在战后关中粮食产量锐减、粮价飞涨的局面。

此外,在元载主持朝中政务期间,朝堂所在收取的租庸调收入一减再减。同时,政府调整了征收税款的户籍标准,将标准上调,缴纳户税的人不光有老百姓,还有那些主户、地主、王公贵族们。后世的杨炎继承发展了这一税法。那就是中国税制历史当中里程碑式的两税法。后人在提及时,只会记得杨炎的丰功伟绩,刘晏的铺垫奠基,但是谁又记得那个指路人元载?

在这片赞誉声中永远也出现不了元载的声影。这些功绩之余,在大唐文化的浸染之下,元载也是十分喜爱诗词。私下里与不少诗人都有交往,大历十大才子,虽然在文学地位上,前不能同什宋相比,后也超不过韩孟等人。但是在当时也是有着赫赫声明之人,这些人都同元载有着极为不错的私交。《全唐诗》中甚至还收录有他的诗篇。

作为为官者,元载所做出的努力确实被低估。但是,元载就像是一张被泼墨的白纸,黑白混杂间,墨汁已经慢慢浸润了大部分纸张。

在元载靠着权术、手段上位之后,再也不用受制于人,夹缝当中求生存。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使他放下了心中的戒备和谨慎。从一个出身贫寒的穷小子,到现在所拥有的荣耀权势。让他再也经不住金钱的诱惑,一种贪念从心底滋生,肆意生长。靠着宰相之位,大肆搜刮财富。卖官鬻爵,将国家人才的选拔变成一场场的钱权交易。

岭南节度使徐浩想要在京城做官,就搜罗了天下间的奇珍异宝,将他们献给元载。不久之后,元载就让他当时了吏部主侍郎,挤走了原来任这一职务、看不惯元载这般行径的杨绾。当时的官场上甚至盛传这一句话,要想做官,找元载就行。

元载利用权术疯狂的为自己敛财,在他掌权的十几年当中,元载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无数奇珍异宝,资产不计其数。除了这些珠宝之外,元载还斥巨资在长安陈中造房盖屋。他在长安修建的房屋就占了大宁、安仁、长寿三方。要知道在坊市制度下的长安共有109坊,元载一人就占了三间坊,足见其规模之大,贪 *** 之多。

在私宅当中,元载还专门修建了一座宅院,用金银来作为构件,专门放置自己从全国搜罗而来的珍宝。除此之外,还在东都洛阳修建了一座花园供自己赏玩,这座园林在充公之后竟然直接可以作为 *** 园林使用,足以见得园林的奢华。

除了大量的房产,元载的吃穿用度也是极为讲究,家中的婢女奴仆就有一百多人,且人人身穿绫罗绸缎,远超一般百姓。家中的宠妾薛瑶英因为身体轻盈,不堪重衣。元载特意命人为她求得龙绡之衣,一袭无二三两,抟之不盈一握。在饮食上,每餐的花费就相当于一个中等人家半年的收入。在抄家伙之时甚至从元载家中搜出了60吨的胡椒,这种调味品的价格在当时一顿饭仅需几粒便能让人头顶冒汗,元载却是一下就囤积了60吨。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元载在自己大贪特贪的时候还带上自己的亲人。元载的妻子王韫秀乃是河西节度使王忠嗣之女,在元载还是一个小官之时就默默的在背后支持他。但是理智和冷静慢慢的被钱权的火焰灼蚀,在元载大肆搜刮之时,王氏也加入其中。她纵容着自己的儿子元伯和、元仲武收受贿赂,肆意搜刮着民脂民膏。元氏一家人"同心协力",将贪 *** 这条路一走到底。

早年帮助皇帝铲除宦官的功劳,又使得元载觉得自己无人能及。竟也渐渐不将皇帝放在眼里,这便犯了皇帝最大的忌讳。再加上元载的贪得无厌,种种罪行早已遭到了许多人的不满,在肆意这么久之后,惩罚终于降临了。

大历十二年的三月,忍无可忍的代宗最终下令,命令左金武大将军前往政事堂逮捕了元载,以及同他的妻儿党羽。在审讯之后,元载面对多年罪行下的铁证,选择了供认不讳。最后,将元载连同他的妻儿都被判处了死刑。就连已经出嫁的女儿也被充入后宫为婢。最终元载搜罗来的珍宝尽数充公,什么也没留下,却带走了一家老小的性命。

唐朝的秋决一般都在万年县附近执行。这一天元载坐在囚车当中,一路上囚车晃荡,沿途都是赶来围观的百姓,生命倒计时的钟声仿佛越来越响。

望着囚车外人群愤恨的目光,他的眼神逐渐不能聚焦,在一片模糊中看到曾经的自己也是少年激昂,书生意气。也曾有一颗为国为民的决心。但他不知从何时,或许是屡不中第、或许是屈膝为宦官爪牙、又或许是琳琅满目的珍宝。

他自己也不知道,他这一生,到底是从何处起开始行将踏错,一步步的误入歧途。他只记得自己一天天的逐渐满足,又一天天的空虚掉。这一生,到底活出了什么样。突然而来的马儿的嘶鸣声,迫使他将意识收回,抬眼发现已经到了刑场。他看了看将要给他行刑的官员只说了句"愿得快死",行刑官员没有回答他,只是说到"相公必须稍微受些侮辱,万勿见怪。"说完便将自己穿的袜子脱下,塞到了元载的口中。

曾经纵横朝野的元载,最终就这样口含 *** 袜被砍头杀死。

因贪 *** 64吨胡椒招来灭门之灾的元载在历史上是怎样一个人?

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所以古志士,终身甘緼袍。

胡椒八百斛,千载遗腥 *** 。一钱付江水,死后有余衰。

苟图身富贵,胶剥民脂青。国法纵未及,公论安所逃。

于谦的一首《无题》在向我们解读官场须知的同时,也在冥冥之中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故事:一个关于官员贪 *** 而导致身败名裂,招来灭门之灾的丑恶事迹。

此人名为元载,唐朝中期著名宰相。虽家境平寒,出身卑微,不过好在慧根敏捷,在科举制的荫护之下,平步青云,出人头地,也算是中规中矩的寒门贵子。然而就是这样一位看似懂得民间疾苦的父母官,却被金钱与名利冲昏了头脑,招致代宗厌恶,引来杀身之祸。

本以为元载被处死之后,这件事就这么过去了,可是从他家里抄出的一些东西,却直接给他的谥号打上了"荒"的标签。而此物正是800石胡椒(合今约64吨)。为官者诸多皆爱财,宋朝的蔡京,明朝的刘瑾,清朝的和珅之辈都是贪官的"典范",元载也不例外,800石胡椒虽无法富可敌国,但却也足够古人风流几世,即使放在当今物价均衡的时代,持有者也算是富豪级别的存在。笔者接下来就谈谈胡椒为何如此金贵之谜。

物以稀为贵

史书上关于胡椒最早的记载可以追溯到西晋司马彪的《续汉书》:"天竺国出石蜜、胡椒、黑盐。"虽然这只是书中一笔带过的话,但结合史实,细细读来,却也能领略其中蕴藏的奥秘。

首先,胡椒同石蜜与黑盐一起被记作为天竺国的特产,说明胡椒在天竺的地位就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调味品;其次《续汉书》为何要记载天竺国的物产,而不是中国特有的产物?这或多或少又暗示了中国本土不产此物或者量少鲜为人知;再者天竺的特产记载到汉书中,其实从侧面也就暗示出中国与天竺已有"胡椒"上的交易往来,胡椒传入中国广为人知。

后经笔者查证,也正是如此。胡椒最初作为一种香辛料原产于东南亚,在国家的贸易往来中经丝绸之路到达西域,然后汉人又在出使西域的过程中将这种神奇的香料带回中原大地。由于从事胡椒贩卖的商人多为胡人,因此古人又把这种香辛料称为"胡椒"。一方面,善于经商的阿拉伯人在国际贸易中会更倾向于欧洲人(毕竟中国人的钱没有那么好赚),他们直接或间接得到胡椒后,往往会在第一时间倒手卖给对香料情有独钟的欧洲人,这也就导致在当时胡椒的国际贸易中,中国商人很难从阿拉伯人商人那得到充足的货源,辛辛苦苦跑一趟,结果获取的数量却微不足道,为了弥补最终收益,自然要将胡椒的价格提高,这也是导致胡椒价值堪比金价的主要原因。

另一方面,笔者大胆猜测,由于当时的中国人(特指统治阶级)并没能准确定位胡椒,所以就导致很长一段时间里胡椒都是以药物的身份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不妨我们换位思考,如果各位是那个时代的人,你会将胡椒作为具有诸多疗效的药物?还是单纯满足口福的调味品?况且中国人那时就有本土原产的花椒、大料、茱萸等调味品,基本就已经满足了在口味上的追求。

所以正是这种性质上的差异定位,导致了同为胡椒,但作为药物却比作为调味品的需求更加稀少。如此一来,本就稀少的胡椒在皇室的垄断下更加寥寥无几。即便到了对外开放程度尤高的唐朝,胡椒也只是拿来作为皇室特供,平民百姓想吃上一口基本上属于天方夜谭,金价胡椒自然不言而喻。

中间商赚差价

"万恶"的阿拉伯商人巧妙利用了欧洲诸多皇室爱香料且爱攀比的心理,将胡椒一步步带到欧洲大陆。在此过程中,胡椒每经过一人之手,价格就可能成倍增加,这也就导致在贸易的过程中,谁过手的胡椒多,谁就是最后的财富持有者。

BBC曾经拍过一部名为《香料之路》的纪录片,片中主持人手握着一把胡椒说:"在中世纪,偷这么一把胡椒,等同于现在成功地抢劫一次银行。"按常理来讲,在历经数百年的贸易后,应该会有更多的人选择将胡椒作为致富经,胡椒在市面上的交易量会或多或少的增加,从而加大市场竞争力,话语权更多的是在买方一边,可是为什么价格还是居高不下呢?笔者大胆猜测,原因不乏以下两个。

其一,供给多一尺,需求多一丈。

上述我们已经说过,欧洲人对香料是没有抵抗力的,尤其是皇室家族,他们将香料作为财富和地位的象征。胡椒作为外来的宠儿,自然而然地成为更多人攀比的物品,这也旁敲侧击地说明了哪个皇室的胡椒多,哪个皇室最硬气。而在皇室如云的中世纪,尽管欧洲的 *** 航海士和 *** 诈的阿拉伯商人带回了更多的胡椒,但在欲望面前还是微不足道。哪怕对于一位皇后而言,她毕生的奢侈品也就寥寥无几。

14世纪初法国国王查理四世的遗孀珍妮的厨房中,有胡椒6磅、桂皮13.5磅、丁香3.5磅、番红花1.25磅、长胡椒半磅,以及少量肉豆蔻皮和23.5磅的生姜。

而与法国皇后相对应的另一位中国小说《金瓶梅》中李瓶儿却显的富有很多:

奴这床后茶叶箱里,还藏着四十斤沉香、二百斤白蜡、两罐子水银、八十斤胡椒,你明日都搬出来,替我卖了银子。

虽然这些东西在当时价格都不菲,但是最具有分量的还是当属胡椒。李瓶儿的这些家当总共卖了三百八十两银子,而西门庆买一处四层楼的房子也只用了一百二十两,可见当时的胡椒是多么昂贵。

但笔者所讲的还是数百年后欧洲皇室和宋代官僚的待遇,而当时身在唐朝的元载私藏800石,又是什么概念?

其二,中间商赚差价。

公元476年,罗马雇佣兵领袖奥多亚克废黜西罗马末代皇帝罗慕路斯,西罗马帝国宣布灭亡,这种新城起旧城破的事件在冷兵器时代是最常见不过的。然而西罗马帝国的覆灭却直接将东西方之间的交流的商业纽带打断,使得胡椒几乎从欧洲人的餐桌上消失了。这时候想要获得胡椒,需要经过印度和太平洋小岛上的土著——阿拉伯商人——埃及商人——威尼斯商人的层层转运。当胡椒最终抵达欧洲港口时,价格已经是原产地的四五十倍。

但反观远在东方的中国和印度,两国仗着地大物博的优势,怀揣着万事不求人的心态,加上之前就形成固态小农式自给自足模式,对于胡椒这种可有可无的奢侈品不会太放在心上。一个不愿进口,一个不愿出口,而通过其他非方式途径得到的胡椒价格怎么又会便宜的了呢?

特殊的药用价值

胡椒最初引入中国并不是以香料的身份而存在,原因很简单,量少又贵,吃不起。所以与其看着胡椒常年搁置,还不如发掘其他价值。笔者猜测古人很可能就是根据中国本土的花椒具有的一些药用价值而检验出胡椒所具有的一些其他价值。结果也确实如此,胡椒有着其他调味品难以比拟的价值。胡椒引入的前期,西晋张华就在《博物志》中记载了一种胡椒酒的做法:"胡椒酒方,以好酒五升,干姜一两,胡椒七十枚,末好石榴五枚,管收计著中下气。"五升酒才用仅仅七十枚胡椒,虽在今人眼中寒碜至极,不过在那时这种酒也绝非普通人可以享用的。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胡椒的药用价值被慢慢开发,成功也跻身中药界并占有一席之地。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其名著《千金翼方》中就记载:"胡椒味辛,大温,无毒,主下气温中,去痰,除藏腑中风冷,生西戎,形如鼠李子,调食用之,味甚辛辣,而芳香当不及蜀椒(即花椒)"。

至此,胡椒的价值也差不多开发殆尽……

64吨的胡椒到底值多少钱呢?(以黑胡椒为例)

现代:我们就按最保守的价格来算,2018年黑胡椒统货一斤的价格为28~32元,我们取30元/斤,而64吨也就是64×1000×2=128000斤。那么元载所贪 *** 的就有128000×30=3840000,人民币384万元。

古代:唐朝讲胡椒与黄金同价,所以此处就拿胡椒和黄金换算。唐朝一两银子相当于人民币4130元的购买力,唐玄宗开元年间通货膨胀,一两银子折合人民币约2000元。黄金按1:8白银换算,64吨黄金,2000×8×10×2×64000=20480000000元,考虑到古代黄金纯度的问题,所以这200多亿中其实含有不好水分。保守来算,在原价上打七折,元载当时贪 *** 的那些胡椒放在今天也值100多亿。如果觉得笔者的算法有问题,那么请再回过头看看BBC主持人的那段话。

时过境迁,历史的潮流始终向前。上面的算法可能过于夸大元载的罪行,我们也难以用现在的物价作为衡量古人贪 *** 的标准。不过,无论我们怎么评判也都掩盖不了元载贪 *** 的事实,为官者也须深谙"勿以恶小而为之"。

清人丁耀亢在其所著的《天史》一书中,生出这样的疑问:"人生中寿六十,除去老少不堪之年,能快乐者四十多年耳。即极意温饱,亦不至食用胡椒八百石也。惟愚生贪,贪转生愚。黄金虽积,不救燃脐之祸,三窟徒营,难解排墙之危,事于此侪,亦大生怜悯矣。"

元载之穷奢极欲,则可见一斑。

元载的历史原型是谁?

元载的历史原型是大唐 *** 相元载。

他贪 *** 受贿专权祸国,是唐代排的上号权 *** 。而且他的贪 *** 方式也别具一格。

元载字公辅,凤翔府岐山县人。在唐朝中期,如愿坐上了宰相之位。

元载出身贫寒,自幼聪慧好学。天宝初年中进士,从此走上仕途。四处钻营溜须拍马,攀上权宦李辅国的高枝。

随后坐火箭般的速度升官,拜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加银青光禄大夫,封许昌县开国子。

元载在宝应元年,更是踩着自己恩人李辅国的尸体,登上了梦寐以求的宰相之位。

后又铲除权宦鱼恩,深受唐代宗器重。自此元载独揽大权,日益跋扈排除异己,并且四处贪 *** 朝堂上因此乌烟瘴气。

大历十二年,代宗终于忍无可忍,将元载逮捕下狱并赐死其全家。

元载是唐代有名权 *** 巨贪,代宗抄其家缴获的金银财宝堆积如山。其中最骇人听闻、莫名其妙的赃物就是那八百石胡椒。八百石换算成现代的度量标准,那就是64吨,三个集装箱都装不完。

历史上《长安十二时辰》中的元载最后的结局怎么样?

历史上真实的元载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还有他最后的结局如何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穿越历史,了解历史真相。

元载是今陕西岐山人,出生贫寒,喜欢读书,博览群书,尤其擅长道学。在天宝元年,唐玄宗李隆基为了求道学人才,特地举行了考试科举。元载这位道学天才参加这次考试,考取了进士,被授予了邠州新平(今陕西彬县)县尉。从此,元载走上了仕途。

由于各种原因,元载一直都在基层官员的道路上摸索,难以进入唐朝的中枢。后来,竟然是安史之乱给了元载一个机会。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李隆基被逼当上了太上皇,唐朝中央的官员重新洗牌,给了元载这个默默无闻的小吏一个飞黄腾达的机遇。在安史之乱爆发后,元载逃到了江南,被唐朝宗室江东采访使李希言表举为刺史。后来,在唐肃宗返回长安后,元载因生性敏悟,善于奏对,深受唐肃宗器重,被任命为户部侍郎,进入唐朝中枢,开始了他的 *** 。

随后,唐肃宗是个短命鬼,宦官李辅国专权,善于见风使舵的元载直接投靠了李辅国。李辅国对他不薄,多次在唐代宗面前称赞元载,元载被提拔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成为唐朝的宰相,并且管理唐朝的财政大权。元载拜相后,他忘恩负义,出卖李辅国,投靠唐代宗,与唐代宗密谋除掉了宦官李辅国。

在这之后,元载成了唐代宗的心腹大臣,任天下元帅行军司马。但不久之后,宦官鱼朝恩掌握禁军,又搞起了专权,还各种欺负宰相元载。善于隐忍的元载对此是打不还手骂不还口,任由鱼朝恩各种作死。随后,元载趁机密奏唐代宗,历数鱼朝恩的种种的罪行,建议将鱼朝恩铲除。唐代宗忌惮鱼朝恩,不敢轻举妄动,授意元载策划行动。

元载在得到授意后,用重金收买了鱼朝恩的亲信皇甫温和周皓,以此全面监控鱼朝恩的一举一动。随后,元载与皇甫温、周皓三人密,定下了诛杀鱼朝恩的大计。紧接着,他们奏请唐太宗诛杀鱼朝恩。于是,唐代宗在寒食节宫中宴请大臣,趁机指责鱼朝恩有不轨意图。而鱼朝恩的亲信周皓直接指挥武士拿下鱼朝恩,将其处死。

在元载除掉鱼朝恩后,元载达到了人生巅峰,独揽大权,就此也开始他的作死人生。元载独揽大权,培养亲信,排除异己,贪财纳贿,凡事想做官的都要向他送礼。对于元载贪赃枉法之事,唐代宗早就心知肚明,但看在元载昔日功劳的份上,没有收拾他,对他予以劝诫,希望他有所收敛。但是这个元载不知悔改的,唐代宗也不惯着他,逐渐对他心生厌恶,就动手收拾他。

唐代宗先派人将元载的儿子、亲信以及党羽抓了起来,责问他们的秘密勾当。元载服罪,当天被赐自尽。唐代宗还将元载的妻子王韫秀以及儿子全部赐死。唐代宗对元载抄了家,抄出了800石胡椒,这在当时可是价值连城。同时,唐代宗还下令挖开元载父祖坟墓,劈棺弃尸元载从一个草根费尽千辛万苦,逆袭走上人生巅峰。但最后还是自己作死,落得了一家破人亡的下场。一切权力,金钱,美女,地位都是过眼云烟,到头来一场黄粱空梦而已!

Copyright@2015-2025 肿瘤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