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德和西德怎么统一的(东德和西德互相承认吗)

生活知识 2023-04-29 11:42生活知识www.zhongliuw.cn

东德和西德怎么统一的问题,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我认为,德国统一的可能性不大,因为两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政治形势也不同,德国统一的难度非常大。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团结一致,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够实现统一。”他说。

本文目录一览:

东西德是怎样完成“统一”的?

1949年5月23日,在美英法三国 *** 纵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在德国西部诞生,首都定在波恩,世人称之为“西德”;1949年10月7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在苏联占领的德国东部成立,世人称之为“东德”。沦落的“第三个帝国”从此分裂成为两个德国。

1989年10月,昂纳克因病辞职后,东德进入克伦茨时代。11月9日,克伦茨宣布开放隔断东西德联系的柏林墙和两国边界。开放的第一天即有5万人涌入西德,此后进入西德的东德公民犹如潮水一般,势不可挡。

面对东德急剧变化的局势,西德的政治家们果断地采取行动,以期结束德国分裂,实现民族统一。1989年11月28日,西德总理科尔提出了统一德国的“十点计划”。1990年2月1日,东德提出了统一德国的“四步方案”。2月13日,东西德首脑在波恩会谈,商谈统一德国的有关事宜。

1990年8月底,两德在东柏林签署了“政治统一条约”,为两德统一完全铺平了道路。1990年10月3日零时1分,两德实现正式统一。

东德和西德怎么统一的?

1990年7月1日,两德建立货币、经济和社会联盟的第一个国家条约生效后,7月6日,两德又开始就实现政治统一的第二个国家条约进行谈判。并于8月23日鉴署具有历史意义的两德“统一条约”。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作为战败国,被当时国际两大阵营的老大——美国和前苏联接管,从中修起一面柏林墙,把德国分成了东德和西德,美国控制的是西德。

地理位置

西德位于欧洲中部,东邻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南接奥地利、瑞士,西接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北接丹麦,濒临北海和波罗的海,是欧洲邻国最多的国家。

自然资源

西德自然资源较为贫乏,除硬煤、褐煤和盐的储量丰富外,在原料供应和能源方面很大程度上依赖进口,2\3的初级能源需进口。天然气储量约3820亿立方米,能满足国内需求量的1/4。

硬煤、褐煤丰富;其他矿藏的探明储量为:钾盐约130亿吨,铁矿石16亿吨,石油5000万吨,天然气约5000亿立方米。东南部有少量铀矿。德国森林覆盖面积为1076.6万公顷,占全国面积约30%。水域面积86万公顷,占全国面积占2.4%。

两德是怎么统一的?

东、西德是二战时根据盟军和苏联各自的占领区分的,定为美、法、英、苏四方各占一份。因为二战结束是英、法元气大伤,而美国实力大增,所以实际上等于是美苏双方占领德国的。

1945年5月8日,希特勒无条件投降。按照《克里米亚声明》和《波茨坦协定》的规定,战败的德国将暂由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首都柏林也由四国分区管制。

1949 年5 月12 日,西占区同意德国议会委员会通过的基本法即“波恩宪法”。9月20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正式成立,简称联邦德国或西德

同年10月7日,在苏占区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简称民主德国或东德。

扩展资料:

上个世纪90年代,西德是欧洲最大的经济体,而东德就要落后的多。以1988年为例,东德人均GDP仅为西德的1/4,平均月工资只及西德的三分之一,科技水平落后于西德20年。

战后东欧各国开始采用苏联模式:忽视轻工业和服务业发展的模式,工人工资得不到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得不到改善,到了80年代末期,每年都有数十万的东德人员逃亡西德。

苏东剧变的浪潮席卷东欧各国,各国开始进行改革,摆脱苏联模式的限制,东德作为苏联模式的受害者,也想尽快摆脱这种经济局面,而加入西德或与西德合并无疑是不错的选择。

1990年夏季,在专家们的激烈争论下,东德引进西德马克,从而导致双方的经济及货币大联盟。1990年8月,东德人民议院决议东德并入西德,并于不久后签署了厚达1100页的统一合约。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两德统一

东德西德为什么会统一

两德统一的原因归纳如下:

一、根本原因――两德经济实力的差距

(一)国内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内部动因

1.资源环境的差异。两德资源分布存在很大差异。东德位于欧洲大陆中心位置,国土面积仅为西德的1/3,自然资源贫乏,“全境出铁量仅占1.3%,煤占2%,钢占7%”。而“全德78%的矿山,84%的冶金铸造产品出自西部地区”。由于地理形势的影响和相对缺乏工业原料,东德强烈依赖于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联系一旦被切断,其生产的物质条件和经济发展速度必然会受到影响,而事实是上东德不仅拒绝了欧洲复兴计划的援助,而且也未能参加整个欧洲经济整顿和传统贸易关系的重建工作。1961年“柏林墙”的建议虽有效的阻止了劳动力的外流,却也阻隔了与西方的联系。这对东德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消极、长远的影响。相比之下二战时期德国的重工业、原材料工业大多集中在西部。1936年德国西部地区在全国整个工业产值中占61%,其中原料和基础材料生产占66%,基础设备生产占61%,东部寥寥无几。战后的西德又承袭了战前德国的绝大部分工业设施,因而西德拥有的雄厚的工业基础和丰富的资源,经济重建与东德相比处于高水平起点。

2.人力资源的差异。战后西德拥有大批专业技术人才,这些人才成为西德复兴的“非物质资本”。而东德,从建国之初就不断有公民往西边逃跑,这与不习惯,不认同新的社会制度,新的意识形态和新的生活方式有关,加上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后,剥夺一部分人的财产,促使一些有产者的西逃,人们不满足于东德的现状,而向往西德的消费文化水平。因此,到1961年柏林墙修建之前,从东德跑到西德的总人数达260万人之多,大量人口的涌入,使西德劳动力资源特别丰富,并改善了劳动力分布不均的状况,提高了竞争力,许多具有专业知识及管理能力的难民涌入,参与了西德的重建。

(二)战胜国对德国经济政策是影响德国经济的外部原因

德国无条件投降后,美、苏、英、法四国为彻底摧毁德国战争潜力,对德国施行“非工业化政策”,通过拆迁德国工业设备作为盟国的战争赔偿,将德国经济改造成农业经济。但很快的意识到“遏制德国的工业将非常有害于欧洲复兴计划”。而东德在盟国制定索取赔偿计划之前,苏联就开始拆迁了120家工厂,“至1948年初为止,总计拆除了1900家工厂,其中1700家为完整的工厂。由于拆迁和战争的影响而造成的损失,使生产能力下降了40%”。而且苏战区经济损失惨重,此外苏联还要求无偿使用德国专家和技术人员以及战俘。两种截然不同的处置态度,使东德的社会经济远远落后于西德,且苏联的政策严重影响了东德重建。二战后美苏冷战白热化,局部战争的爆发为西德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契机,据统计,西德1951年第四季度工业生产水平比1949年同期增长了1/3,就业人数从1360万1420万,1951年下半年外贸第一次出现顺差,半年出口额几乎可以平衡全年进口额。这就使西德迅速积累大量资本,扩大了市场占有额,为自身经济的腾飞做好了准备。而东德经济却在苏联的高压下缓慢发展。

二、直接原因――两级失衡的国际政治局势

二战后,美苏两分天下,互有攻守。在这种情况下,北约非但不能容忍统一后的德国成为苏联的盟友,也不愿其成为阻止自身东进的政治缓冲地带。因此,美国与北约默许、鼓励并直接帮助实施西德的统一计划,甚至幻想两德统一之际迅速消灭全球范围内的“赤色”共产主义力量。与此同时,自身内外交困的苏联也逐渐放弃了对东欧国际事务的有效干预,使东德在面对整个西方世界的压力时处于极为被动的局面。二十世纪末,世界格局的演变打破了两个超级大国一统天下的局面。尽管联邦德国还留驻北约,但随着经济地位的提高及美国霸权地位相对衰落,双方完全依附关系逐渐改变,逐步走上了独立发展经济的道路。民主德国方面也懂得独立的走本国特色道路,全社会各方面也有别于苏联高度集中地政治经济体制。世界格局多极化为两德独立解决本国事务提供了机遇。冷战末期,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流,德国的统一在以和平发展为主旋律时出现。也可以说,两德统一是时代格局变化的“孕育儿”。

以“缓冲”“对话”为基准特征的世界格局的形成也为两德统一创造了“对话气氛”,为美、苏、英、法四大国在德国统一问题上尽量取得一致意见而创造了条件。两德各为其主,西德追随美国,拒不承认东德的“哈尔斯坦主义”政策,企图孤立民主德国,而东德则筑“柏林墙”予以反击。这使两国之间丧失对话的机会,随着国际政治气候的逐渐变暖,两国间的交往开始松动和频繁起来。西德转行“新东方政策”力图与东德实现关系正常化。而东德也加紧与西德的经济往来活动。应该说两德对话和交往的不断加深与世界政治气候变暖有很大关系,同样美苏之间即使冷战相互对攻,也可能对两国关系中最敏感的德国问题坐下来对话,这都会促进德国统一。正是有了这些态度上的变化,才有了波恩,莫斯科关于德国统一的“2+4”会议的顺路召开。美、苏、英、法在缓冲与对话的作用下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客观上为两德的统一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三、间接原因――民族、个人及其他为外界因素的共同作用

(一)民族意识因素

德意志人同属日耳曼人,相互之间的经济文化交往和社会生活把德意志民族的各部分联合成一个整体。公元919年,萨克森公爵亨利一世创建了德意志国家及第一个德意志王朝。在19世纪拿破仑的扩张中,德意志民族陷入了更分裂的境地,直到俾斯麦统一德意志,几个世纪的动荡战争使德意志人培养了浓厚的民族情感,以相同的种族,语言,文学,艺术等为基础的共存共荣思想根深蒂固。两德统一是德意志民族大多数人的共同愿望,德国是在20世纪40年代末分裂为不同社会制度的两个国家,但德意志民族并未因此分裂。1972年11月两德签订“基础条约”规定两国“在平等的基础上发展正常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

德国统一前西德已成为东德第二大贸易伙伴,这些往来反映了两德人民渴望统一的心声,促进了两德统一进程。两德在社会文化上的密切互动,解决了分裂双方人民之间人道上的问题,增强了两德人民的了解,德意志民族的情感的维护有力的推动了两德统一的步伐。

(二)个人因素的客观促进

在德国统一过程中,苏共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和西德总理科尔的个人主观决断也起了重要作用,客观上加速了两德统一的进程。1985年后,戈尔巴乔夫在内政外交方面推行“新思维”改革,在政治事务中推行自由和不干涉内政的原则,大力宣扬“新思维”中的“公开性”“多元性”与“民主和自由”。同时他表示,尽一切努力让德国在和平的道路上发展,苏联的表态让德国统一前景明朗起来。同时西德总理科尔适时出击,完成了德国的统一大业。1990年初,科尔力排众议,在对东德货币兑换问题上做出让步,为尽早建立起货币联盟创造了条件,促成了1990年7月1日《经济统一条约》的最后签订,扫清了统一的最后障碍。至此,西德最终实现统一,走上了完全独立发展道路。

东德和西德是怎么统一的? 以什么形式统一的?

历程:1990年7月1日,两德建立货币、经济和社会联盟的第一个国家条约生效后,7月6日,两德又开始就实现政治统一的第二个国家条约进行谈判。

并于8月23日鉴署具有历史意义的两德“统一条约”,又称政治条约,或第二个国家条约,条约规定,民德于1990年10月3日正式加入西德。

至此困绕欧洲40多年的德国问题获得最终解决,这标志着以德国分裂为特征的欧洲战后的政治地理格局的结束,而以德国统一为起点的欧洲新的政治地理格局的开始。

统一形式:东德和西德是以和平谈判的方式实现祖国统一的。

扩展资料:

自从德国分裂以后,虽然重新统一德国一直是东、西德乃至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但由于受到整个国际形势尤其是欧洲政治地理格局的制约。

关于重新统一德国问题一直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的进展,80年代末,随着美、苏关系的缓和和欧洲政治形势的变化,德国统一问题再度成为各国舆论关注的焦点。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预言,德国将在10年内实现统一。法国总统密特朗说,德国统一将是本世纪末主要的事情之一,然而德国统一进程的发展之快则大大地超出人们的预料。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两德统一

Copyright@2015-2025 肿瘤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