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一星陈芳允-陈芳允简要事迹(陈芳允的最高荣誉和成果)

生活知识 2023-04-29 11:42生活知识www.zhongliuw.cn

两弹一星陈芳允-陈芳允简要事迹》,《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年8月版)。这些文章在学术界引起了强烈反响,被誉为“中国第一篇科学论文”。他撰写的《关于我国高等教育现状的思考与建议”一文,获得国家教委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

本文目录一览:

陈芳允简介

陈芳允:著名无线电电子专家

陈芳允(1916-2000),浙江台州黄岩人,无线电电子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共产党党员。1934年考入清华大学物理学系,1980年增补为中科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1984年任中国科技大学和国防科技大学教授,1985年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990年被推选为国际宇航联合会副主席。他是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和第五届全国人大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代表。

陈芳允长期从事无线电电子学及电子和空间系统工程的科学研究和开发工作。曾参加英国早期海用雷达的研制试验工作。研制了电生理测试仪器。在北京电子研究所提出并指导研制出国际上第一台实用型毫微秒脉冲取样示波器。1964年和李力田等研制出飞机用抗干扰雷达,投产后大量装备我国歼击机。1964年至1965年,提出方案并和徐建平等研制出 *** 爆炸测试仪器,参加了卫星测控系统的建设工作,为我国人造卫星上天作出了贡献。1970年他提出并和同事于1980年完成了微波统一测控系统,成为支持我国通信卫星上天的主要设备,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88年因航天测量船上电磁兼容问题的解决,获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曾荣获国防科工委先进科技工作者标兵称号。

1986年,他和部分院士联名建议发展中国的高技术,受到邓小平的高度重视,促成了我国发展高技术的“863计划”。

陈芳允的人物荣誉

提出并于1980年参与完成微波统一测控系统,成为支持中国通信卫星上天的主要设备,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1988年因航天测量船上电磁兼容问题的解决,获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曾荣获国防科工委先进科技工作者标兵称号。

1999年9月,与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王大珩等共23人一起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陈芳允兼任国防科技大学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并被聘任为中国科技大学和北京大学的 *** 教授。

陈芳允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届、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四届和第五届全国人大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代表。是中国电子学会、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和中国宇航学会的理事。

陈芳允的介绍

陈芳允(1916.4.3-2000.4.29 ),浙江台州黄岩人,无线电电子学家,中国卫星测量、控制技术的奠基人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国防科技大学教授。陈芳允长期从事无线电电子学及电子和空间系统工程的科学研究和开发工作。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88年获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著有《无线电电子学的新发展》《卫星测控手册》等,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1986年,他和部分院士联名建议发展中国的高技术,促成了中国发展高技术的“863计划”。

陈芳允的人物故事

陈芳允5岁时开蒙,开始读《论语》、《孟子》。1928年秋,12岁的陈芳允进到黄岩县立中学,也就是现在的黄岩中学读初中,他是一个尊师好学的学生,当时他的国语、数学、英语等主要课程成绩优秀,从这时起,他打下了良好的学习基础。

在初三快毕业时,陈芳允在毕业纪念册上写了一篇题为《送秋》的小文章。这篇文章坦诚地谈出了他对人生的看法。他认为送秋不送秋无所谓,对一个人来说是秋还是春、夏、冬季都要努力,不能虚度。

1931年夏,15岁的陈芳允考进上海浦东中学高中部,进入高中没几天,就碰上了“九·一八”事变,陈芳允积极参加上海学生运动,抵制日货游行,上南京请愿,后请愿学生被蒋介石派兵押上火车送回上海。同样是“863”计划发起人之一王淦昌在1920年,也在上海浦东中学读书。 1934年,18岁的陈芳允高中毕业,7月份大学考试即将开始,陈芳允报考了当时的上海交通大学与北京清华大学,由于两所大学试卷不一样(交大的试卷考题多,内容繁杂;清华试卷难度虽大,但题目少而且灵活,这样的题风刚好对陈芳允的学习路子),所以上海交大落榜,清华榜上有名。

考入清华的机械系,当时上的第一堂国文课就是由著名文学家朱自清讲授。陈芳允在机械系读一年后,对机械不感兴趣,却对物理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物理课上,每周小考一次的物理成绩他总是优秀,物理课的期终考试成绩他得了最佳,分数为S+。那个时期,清华大学的考试成绩采用5分制的计分办法,S表示佳,S+当然就是最佳了。有了这优异的成绩加上物理课对陈芳允的强大的吸引力,他下决心做出了转换专业的选择,后他转换专业进入物理系,投在著名物理学家吴有训门下。吴有训在教学过程中,也已经注意到这个物理成绩优异、又心灵手巧的学生陈芳允。他虽然不大爱说话,但做起实验来有板有眼、井井有序。他发现这个学生的眼睛非常专注地观察他的实验,不放过任何一点细节,不仅一丝不苟地做记录,而且善于动脑子提出问题。吴教授打心眼里喜欢这样的学生,所以当陈芳允提出想转换专业的请求时,得到了吴有训的大力支持。当时,物理系在清华是很难进的,因为陈芳允的普通物理课学的好,吴企孙等任课老师都很赏识他,因此在转系时被物理系所接受。陈芳允把对恩师的感谢深深埋在了心底,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学习。 1939年,陈芳允结识了身材小巧玲珑,漂亮活泼沈淑敏,他觉得爱情悄悄钻进了他的心里。可是他不太善于同姑娘打交道。他过于文静,缺少其他男青年那种主动进攻的热情劲。一天,大家到吴有训教授家里去玩,吴有训说:今天在我家吃顿家常便饭,谁有拿手好菜就献上来。陈芳允立刻接上吴教授的话:做饭谁不会呀!大家尝尝我的手艺。说着卷起袖子就开始干。这一举动,使沈淑敏一下子注意到陈芳允。

印象之深,直到50年后的金婚,沈淑敏还清楚地记得那一幕。可惜,金婚时的沈淑敏猛然发现陈芳允做饭的本事已经退化得连煮面条都不会了。 1948年5月,陈芳允从英国回国。在上海不愿为国民党打内战出力,拒绝航空委员会调派去上海机场工作,同妻儿回黄岩老家,受到工厂记大过处分。10月,正值淮海战役期间,航空委员会调陈芳允去南京工作,他不愿帮国民党政府打共产党,跑回湖州找当医生的岳父为他拔去一个脚趾甲,造成假伤,回到上海住进医院里。

上海解放前夕,在地下党的领导下,陈芳允参加维持秩序的革委会,劝阻中央研究院的科技人员不要跟国民党去台湾。 有人说:要记住陈芳允,只需记住他的两个特点就行:一是自己给自己理发,二是自己给自己缝补衣服。陈芳允的头发长了,从来不去理发店。他说,去理发店太费时间,不是理发师傅等你,就是你等理发师傅,有时一等就是半个小时,结果还未必满意。所以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他练出了一手绝活儿——自己给自己理发。陈芳允的另一招是自己给自己缝补衣服。由于他的祖父是有名的裁缝,所以他从小便与针线打上了交道。就是在81岁高龄,一旦衣服烂了需要缝补,只凭一种感觉和经验,他仍能将手中细细的线轻松地穿进那个小小的针眼。

陈芳允对工作是高标准,对生活却是低标准。他病逝后,在他家里,看不到一件像样的家具,连褪了色的布窗帘也舍不得换。但他为我们国家所须所做的贡献却是用金钱无法衡量的,从863计划的提出到2000年,十五年,“863”计划15年中获国内外专利2000多项,发表论文47000多篇,累计创造新增产值560多亿元,产生间接经济效益2000多亿元。 作为黄岩中学毕业的校友,陈芳允对黄岩中学怀有特殊的感情,对黄岩中学的发展非常关心,1995年6月5日,陈芳允为黄岩中学题词:愿黄岩中学发展、提高,为家乡及全国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材。

在1999年住院期间,陈芳允以《漫漫人生路拳拳报国心》为题,给他少年时黄岩中学的同学王克晟(黄岩中学的老师现已退休,也是王有器老师的父亲)写了一封信,信中讲述了自己的人生经历,自己思想观念的发展历程,以及自己工作的情况,并希望自己的经历能对母校的学生起鼓舞作用。这封信后来在黄岩中学2000年1月的校报《清献园》上全文登载出来。此时的陈芳允已经病的很重,但他还特意托人给他的母校黄岩中学随信寄来2000元钱,表示支持母校建设的一点心意。这是陈芳允一生中写的最后一封长信。

陈芳允对黄中的学子怀有殷切希望,以自己的人生经历告诫我们的同学:人生道路的选择,思想观念的发展起着根本的作用。

陈芳允的光荣事件

1960年

参加论证并提出了 *** 试验用的多道脉冲鉴别器的试制方案,三年后,与同事研制了出 *** 爆炸测试用的多道脉冲分析器,交 *** 试验场使用。

1965年

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研制工作正式启动。陈芳允担任了卫星测量总体技术负责人。当时,卫星测量在我国是一个全新的技术领域,特别是对卫星的跟踪观测到底采用哪种手段和方案,我国还没有经验。为此,陈芳允带领技术人员深入研究,大胆实践,反复论证。陈芳允不仅主持了技术方案的设计,还参加了设备研制和测量台站的建设工作。经过他与其他技术人员实地考察,分别在新化、南宁、昆明、海南设立了四个多普勒测量站。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升空,地面观测系统很快抓住目标,进行持续跟踪、测量与计算,及时预报了卫星飞经世界各地的时刻。由陈芳允主持完成的卫星测量方案非常有效,不仅圆满完成我国第一颗卫星测量任务,而且为我国卫星测控网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随后,陈芳允参加了我国回收型遥感卫星测控系统方案的设计和制定工作。那时正值“文革”时期,陈芳允被下放到陕南一工厂进行“锻炼”、“改造”,他顶住压力,排除各种困难,潜心钻研,设计完成了遥感卫星的测控系统方案,为我国第一 颗遥感卫星成功回收作出了重要贡献。

1977年

我国建造了“远望号”航天远洋测量船,成为继美、苏、法之后第四个拥有航天测量船的国家。由于船上多种测量、通信设备,光天线就有54部,各种设备间电磁干扰严重,影响了正常工作。陈芳允利用频率分配的 *** ,解决测量船上众多设备之间的电磁兼容问题,使各种设备得以同时工作而互不干扰,成功地解决了“远望号”船电磁兼容这一重大技术难题,并在我国向太平洋发射运载火箭试验中首次得到验证。

Copyright@2015-2025 肿瘤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