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灶节的风俗有哪些(祭灶节节日风俗)

生活知识 2023-04-29 11:42生活知识www.zhongliuw.cn

祭灶节的风俗有哪些?在民间,腊月二十三是祭灶的日子,俗称“小年”。传说灶王爷原为平民张生,娶妻之后终日花天酒地,败尽家业沦落到上街行乞。一天,,他乞讨到了前妻郭丁香家,羞愧难当,一头钻到灶锅底下烧死了。

本文目录一览:

腊月二十三又称祭灶节 祭灶节有什么传统的风俗

虽然我们都把除夕当成最大的传统节日,其实在小年时就已经拉开了新春的序幕,鞭炮声,剁馅的声音,此起彼伏。此时要忙着祭祀,又要准备年货,可见工作量之大,只有小孩是最悠闲的,等着讨要糖果吃,下面就来了解一下有关习俗吧。

祭灶节的时间

北方通常在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而南方则保留了腊月二十四祭灶的传统。最早的时候,其实在每个月都有过节的,后来为了方便记住就设置在了年底,据说到了小年的时候,灶王爷会去天上汇报工作,他一年当中都在观察人家的善恶情况,所以大家都希望他能在玉帝面前多美言几句,来年家里能够有好收成,过得平安顺利。

有什么传统的风俗

①祭祀灶神:一般是到了黄昏入夜时分,在神龛前摆上案桌,向灶王爷敬香,并供上用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然后将竹篾扎成的纸马和喂牲口的草料。

③吃饺子:北方居民特别爱吃这类食物,临近过节时都要亲自包好,用来祭祀,仪式完毕全家人一同分享。

④扫尘:又叫大扫除,一大早会把桌子椅子用布罩起来,将天花板和地上的灰尘都打理干净,意味着干干净净迎接新年的到来。

⑤贴对联:通常会把旧的对联撤下来,贴上新的春联,意味着辞旧迎新。

灶王旁边贴什么对联

上联:上天言好事 下联:下界保平安

上联:米面如山厚 下联:油盐似海深

上联:上天言好事 下联:回宫将吉祥

祭灶的节日习俗是什么

祭灶节的风俗有哪些?祭灶节即将到来,它对民间的影响很大,它有很多传统习俗以及食物,但是你知道祭灶节的风俗有哪些吗?养生之道网告诉你。

祭灶节的由来

祭灶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也被称为小年、谢节、灶王节、祭灶、中国民间信仰俗称为“送神”,琉球语称为“御愿解”。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是我国民间的祭灶节。祭灶风俗始于周代。祭灶时间不一,汉朝从前祭灶在夏天,汉至宋在腊月二十四,明清时,祭灶已为腊月二十三。相传,灶王爷是玉皇大帝派到人间监督善恶的神,他每年要上天向玉皇大帝回报,当他返回天上之前,民间为其设祭送行。节日这天家家在灶前贴一两只灶君菩萨升天时骑的“纸马”,用酒果、糕饼、麻糖、胡桃、纸帛作祭。并敬以麦芽糖,意为粘牢灶神嘴巴,不让他乱说。或将酒糟抹在灶门,以醉灶神。祭完之后,揭下灶君旧像,贴上灶君新像,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等条幅。 如今,祭灶风俗已不复存在,但祭灶特有的传统小甜食,如糖冬瓜、松糕、酥饼、麻糖等,却被流传下来,年年为人们增添了节日的甜美和欢乐。

历史传说

祭灶,是中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灶王是旧时民间信仰的灶神。《淮南子·泛论训》载“炎帝作火,死而为灶。”灶神最初为老妇形象,主管饮食,后改绘男子或美妇形象,职权由管一家饮食扩大至 *** 全家生死祸福,并随时记录人家功过,年底上天向玉皇报告。因此灶王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就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在二十五日举行祭灶。

什么是小年

小年,从字面意思上看有三种解释。一是指农历腊月是二十九天的月份,二是指节日,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旧俗在这天祭灶,第三种解释是指果树结果少,竹木生长慢的年份。

作为节日来讲,由于地域风俗的差异,小年在全国各地赋予的含义和习俗也是不同的,比如北方大部分地区称腊月二十三或腊月二十四的祭灶节为小年;江浙沪一带很多地区称正月初五为小年;中国国内也有不少地区称正月十五元宵节为小年,也有地方称冬至为小年。

小年的由来

一般来讲,小年是相对于大年而言的。小年是我国汉族传统节日,也被称为谢灶、祭灶节、灶王节、祭灶。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关于祭灶,还有一个传说有关,由于每家每户都有一个炉灶,玉皇大帝在每家都派驻一位灶神来监督考察这一年的所作所为,到了小年这一天,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报告这一年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所以每家每户祭灶时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面前说坏话了。祭灶节这一天,实际是各家欢送灶神上天的节日。有欢送灶神上天,就有接灶王下天的仪式。在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

祭灶节的风俗有哪些

小年习俗

1、祭灶王

古时腊月二十三日,宫庭用黄羊祭灶,这种祭灶礼仪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民间祭灶则用糖瓜、关东糖、糖饼等供品,以祭灶君;用清水草料祀灶君之马。相传灶王每到腊月二十三日,骑马上天向玉皇大帝票报人家善恶。家家户户于二十三日更尽时,在院内立杆,悬挂天灯,由男主人跪拜,祝以隐恶扬善之词,严禁妇女主祭,妇女只能在内室扫除炉灶。祭完之后,将灶君神像揭下,与纸元宝等一并焚烧。

2、扫尘土

扫尘土即扫年,实际上就是进行家庭环境卫生的清理。北方人称“扫房”;南方人称“掸尘”。传统上,这一天家家户户黎明即起,扫房擦窗,清洗衣物,刷洗锅瓢,实施干净彻底的卫生大扫除。据《拾遗记》记载,此俗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当时为驱疫鬼,祈安康的宗教仪式。后“尘”与“陈”谐音,故扫尘也就是把陈旧的东西一扫而光,这既指庭院内的陈年积垢,也指旧岁中遇到的不快。

a.过了二十三,离春节只剩下六、七天了,过年的准备工作显得更加热烈了。要彻底打扫室内,俗称扫尘,扫尘为的是除旧迎新,拔除不祥。各家各户都要认真彻底地进行清扫,做到窗明几净。粉刷墙壁,擦洗玻璃,糊花窗,贴年画等等。

b.到了腊月,家家户户都准备过年了。在北京,通常把腊月二十四日定为“扫房日”。

扫尘主要是将家里进行彻底清洁,主妇通常先将房里的床铺家具遮罩起来,用头巾将头包好,然后用扫帚将墙壁上下扫干净。扫屋之后,擦洗桌椅,冲洗地面。扫房之后,各店铺、居民家焕然一新。新贴的春联,鲜艳夺目,显示着红红火火的鸿福盛景。活灵活现的门神,抬头见喜的横幅,精美的窗花,五彩的年画,花团锦簇的灯笼,和神龛上丰饶的祭品,无不显示着喜气洋洋、欣欣向荣的节日景象。

3、剪窗花

所有准备工作中,剪贴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动。内容有各种动、植物等掌故,如喜鹊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戏牡丹 ,狮子滚绣球 ,三羊(阳)开泰,二龙戏珠,鹿鹤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寿,犀牛望月,莲(连)年有鱼(馀),鸳鸯戏水,刘海戏金蝉,和合二仙等等。

4、贴春联

小年以后,家家户户都要写春联。民间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所以春节的对联数量最多,内容最全。神灵前的对联特别讲究,多为敬仰和祈福之言。大门上的对联,是一家的门面,特别重视,或抒情,或写景。

5、当洗浴

腊月二十三以后,大人、小孩都要洗浴、理发。民间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吕梁地区讲究腊月二十七日洗脚。这天傍晚,婆姨汝子都用开水洗脚。不懂事的女孩子,大人们也要帮她把脚擦洗干净,不留一点 *** 秽。民间传有“腊月二十七,婆姨汝子都洗脚。一个不洗脚,流脓害水七个月”的俗语。

6、宜婚嫁

过了二十三,民间认为诸神上了天,百无禁忌。娶媳妇、聘闺女不用择日子,称为赶乱婚。直至年底,举行结婚典礼的特别多。民谣有“岁晏乡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灯前姊妹私相语,守岁今年是洞房”的说法。

祭灶节的风俗有哪些?

祭灶节的风俗有:祭灶、扫尘土、吃灶糖、洗浴、婚嫁等。祭灶节就是小年,是中国传统节日,源于古人拜火习俗。

祭灶:

腊月二十三这天,灶神就要回天上去向玉帝述职,所以在灶神临走之前,人们就给灶神供奉糖果、清水、料豆、秣草。糖果是让灶神吃了之后嘴甜,给这一家在玉帝面前说好话,清水、料豆、秣草等则是给灶神的坐骑的粮草,方便灶神回归天庭。

扫尘土:

岁末扫尘的习俗在宋代已经形成,那时在除夕,明清时期一般集中在送灶神之后,民间说灶神上天,家中清扫无所顾忌。当然民间也有在送灶前清扫的,他们有着另外一种解释,说灶神画尘记善恶之事,准备以此为根据报告天帝,为了抹掉灶神的记录,于是在送灶前,人们将烟尘掸去。

吃灶糖:

因为“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爷要上天”,所以在这一天,人们要给灶神吃很黏的糖瓜,好让他在玉皇大帝面前说好话。灶糖是一种麦芽糖,粘性很大,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

洗浴:

大人、小孩都要洗浴、理发。民间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吕梁地区讲究腊月二十七日洗脚。这天傍晚,婆姨汝子都用开水洗脚。不懂事的女孩子,大人们也要帮她把脚擦洗干净,不留一点 *** 秽。民间传有“腊月二十七,婆姨汝子都洗脚。一个不洗脚,流脓害水七个月”的俗语。

婚嫁:

腊月二十三之后,各路神仙都回到天上。没有了诸神,民间认为百无禁忌,所以小年之后娶媳妇、嫁女儿都不用择良辰吉日,称为赶乱婚。

祭灶有什么讲究

祭灶节讲究有:祭灶王、扫尘土、剪窗花、贴春联、当洗浴、宜婚嫁等。

祭灶源于古人拜火习俗。祭灶是一项在汉族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传统习俗。民间祭灶,源于古人拜火习俗。渊源演变。民间祭灶,源于古人拜火习俗。释名:灶。造也,创食物也。灶神的职责就是执掌灶火,管理饮食,后来扩大为考察人间善恶,以降福祸。

祭灶节的来历和习俗:

祭灶节在民间传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

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这便是祭灶节的来历。

祭灶节,民间讲究,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山区多吃糕和荞面。晋东南地区,流行吃炒玉米的习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锅倒”的说法。

祭灶的风俗有哪些

祭灶的习俗有送灶、祭灶糖和填仓。

1、送灶

在送灶的时候,人们要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上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可以做我灶王升天的时候坐骑的备料。

2、祭灶糖

祭灶糖是把麦芽糖放在铁锅中加热直至变软,加入芝麻粒,再用面杖成三毫米厚的薄片,用刀切开,等待温度退却后再食用,其味道香醇,酥而不腻。中国民间传说灶神每年小年的时候,都会去上天庭一趟,向玉帝告状,人们这个时候就给灶神吃这种糖,粘上灶神的嘴,不让他说坏话。

3、填仓

全家老幼便一起享用祭灶糖、饼和共进晚餐。进晚餐多用面条等素食,不食荤腥,讲究吃得越多越好,称“填仓”。

祭灶的简介

祭灶是一项在汉族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传统习俗。祭灶又叫送灶,因为民间相传第二天灶王菩萨要向玉皇大帝汇报灶王菩萨一年的“工作”和所见所闻,诸如这一家人是不是乱倒饭菜、是不是不爱惜烟火等等。

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

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灶神是中国民间最富代表性,最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流行神,寄托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祭灶

祭灶有哪些习俗

祭灶节的习俗有:

祭灶

祭灶节这天的首要任务和习俗就是祭灶啦!腊月二十三这天,灶神就要回天上去向玉帝述职,所以,在灶神临走之前,人们就给灶神供奉糖果、清水、料豆、秣草。糖果是让灶神吃了之后,“嘴甜”,给这一家在玉帝面前说好话。清水、料豆、秣草等则是给灶神的坐骑的粮草,方便灶神回归天庭。

扫尘(大扫除)

既然是过年,就是辞旧迎新,因为祭灶节过后不久就是除夕,所以家里自然也得打扫干净,俗称扫尘。将家里里里外外都收拾干净,还要贴春联、年化,挂灯笼等等。

剪窗花

剪窗花这个是北方的主要习俗,因为北方气候比较干燥,窗花不容易被打湿,易于保存。

婚假

腊月二十三之后,各路神仙都回到天上。没有了诸神,民间认为“百无禁忌”。小年之后娶媳妇、嫁女儿都不用择良辰吉日,称为赶乱婚。

剃头

民间有句老话,“有钱没钱,剃头过年”。可见,在迎接新年到来的时候,自己也要收拾干净啊!

祭灶节应该吃的东西:

祭灶节最应该吃的食物就是灶糖。因为“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爷要上天”,所以在这一天,人们要给灶神吃很黏的糖瓜,好让他在玉皇大帝面前说好话。灶糖是一种麦芽糖,粘性很大,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此外,在祭灶节这天还应该吃饺子,民间有句谚语“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锅倒”,祭灶节的时候,吃饺子取“送行饺子迎风面”之意。

Copyright@2015-2025 肿瘤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