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癌转移
1. 局部扩散:先是肠壁内扩散,癌环绕肠壁一周生长约需2年,癌浸润至肌层后易发生血行转移。癌瘤还可以侵袭整个肠壁以致肠周围的器官(如膀胱、前列腺、子宫、小肠、肝、胃、胰等)。
2. 淋巴道转移:占60%。结细胞经粘膜下层淋巴网穿过肠壁→肠壁面淋巴结→结肠旁淋巴结→中间淋巴结→中央淋巴结(主淋巴结)→主动脉旁淋巴结→锁骨上淋巴结。
直细胞沿肠壁淋巴道→肠旁淋巴结→直肠上动脉或乙状结肠动脉旁淋巴结→肠系膜下动脉淋巴结→腹主动脉旁淋巴结→锁骨上淋巴结。直肠的淋巴引流分为上、下两组,齿状线以下为下组,经会阴汇入腹股沟淋巴结。由于上下两组淋巴网彼此彼此存在广泛吻合支,所以直肠癌还可以经淋巴道转移至腹股沟淋巴结。
3. 血道转移:占34%,多转移至肝脏,次为肺,再次为骨、脑、卵巢。极少转移至肾上腺或肾脏。
4. 种植转移:常见种植方式有三种,一种是癌细胞侵犯至浆膜外时,脱落癌细胞种植在腹盆腔腹膜形成癌结节;一种是肠腔内癌组织癌细胞脱落种植到附近粘膜损伤处,粘膜完整时不能种植,这也可能是大肠癌常有多发病灶的原因之一;再者就是手术中的医源性种植。
大肠癌转移治疗
大肠癌的治疗目前仍以外科手术为主,化疗为辅,放射治疗有一定的作用。
化疗和放疗的辅助作用主要表现在,能够降低大肠癌的局部复发,提高手术切除的可能性和评价是否行保肛手术。术前放疗可以将局部复发率由27%降至11%,把长期生存率由48%提高到58%。运用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加上术前放疗能把局部复发的发生率降至2%。但术前放疗可能延迟会阴部的愈合,引起性功能障碍。术后放疗不能提高长期生存率,而且引发多种并发症,特别是小肠梗阻和由放射性肠炎引起的迟发性腹泻。总之,手术和放化疗治疗大肠癌会影响身体脏腑功能,如伤及气血、脾胃失调、机体免疫力下降等。
中医中药是一座宝库。中医中药也是可作为综合治疗大肠癌转移的主要措施之一。适用于一些不适合手术和放、化疗或手术后复发的患者。其原理是:抑制癌瘤新生血管网的形成,阻断癌细胞的营养供应,切断癌细胞的新陈代谢渠道,造成癌瘤得不到营养来源而逐渐枯萎,废物不能排出而逐渐变性坏死,而且不伤害正常细胞。在增强机体自身的免疫功能,促进机体抗癌免疫监护系统的再生,激活各类杀癌细胞的同时,调节细胞周期引擎分子和细胞动力,使失控的癌细胞恢复正常的周期节律,让癌细胞发生逆转。中药治疗配合放、化疗,可明显减轻放、化疗的毒副作用,提高白血球的数量。即使已失去手术、放化疗机会的晚期患者,也可控制转移、减除癌痛、改善证候、提高生存质量、延长带癌生存期。一般临床上采取联合用药,联合用药的优势在于同时治疗原发癌灶并控制癌细胞的转移。
中医认为,机体的脾肾亏虚,正气不足,湿毒蕴滞凝结,是大肠癌的根本病机。故治疗上采用健脾化湿、清热解毒、温补脾肾、益气养阴补血等扶正祛邪方法。放化疗后的中药调治,可减轻放化疗的毒副反应,即发挥增效的作用,使患者机体恢复为阴阳平衡的自然状态。而对于晚期不能手术及放化疗的患者,通过中药的辨证治疗,可及时改善其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命,即带瘤生存。
此外,临床研究认为,中医药如益气药(黄芪、党参、女贞子等)可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监控和杀伤癌细胞。养阴药(麦冬、沙参等)能减轻放疗对机体津液的伤耗,并能预防和治疗癌前病变。抗癌药(蛇舌草、生薏仁、藤梨根等)可抑制大肠癌的快速发展。中医药在大肠癌的防治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相关链接:“无毒抗癌绿色疗法”是一种治疗癌症的新方法,它在继承传统疗法的基础之上谋求创新和发展,汲取其精华,摒弃其糟粕。该疗法立足于中医的整体观,在药材的选取上主张药食同源,力求无毒无痛;在药物的组方上遵循君臣佐使,以减毒增效、趋利避害;在诊疗的过程中讲求辨证施治,做到有的放矢;在具体的治疗时坚持扶正祛邪,祛邪而不伤正。“无毒抗癌绿色疗法”十分注重对患者全方位、多层次、多靶点的综合调理,以达到身心同治、标本兼治的目的。此外,“无毒抗癌绿色疗法”治疗方便、适应症广和费用低廉的优势,更为它赢得了数以万计的癌症患者的青睐!
了解更多关于肿瘤诊治及专家信息请咨询010—84110281
010—84121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