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铬细胞瘤放疗
1. 嗜铬细胞瘤的自然分娩风险与手术治疗
自然分娩对于患有嗜铬细胞瘤的产妇和婴儿可能带来不小的风险,在妊娠早期和中期,如条件允许,应尽早进行充分的术前准备并立即手术。术后,虽然不需要终止妊娠,但手术可能会增加流产的概率。若诊断时已处于妊娠晚期,可考虑在胎儿足月时进行剖宫产。对于尚未成熟的胎儿,需继续药物治疗并严密监护直至适宜手术。
2. 嗜铬细胞瘤的预后及随访
嗜铬细胞瘤的预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早期诊断。充分术前准备后手术的死亡率较低,良性嗜铬细胞瘤的5年生存率高达95%以上,复发率低于10%。术后需密切随诊,定期测定血、尿CA。对于家族性嗜铬细胞瘤患者,建议每年复查1次。恶性嗜铬细胞瘤的预后较差,5年生存率低于50%。
3. 嗜铬细胞瘤的精准鉴别诊断
嗜铬细胞瘤的症状与其他多种疾病相似,因此鉴别诊断至关重要。需排除的疾病包括原发性高血压、颅内疾病、神经精神障碍、癫痫、绝经综合征及其他如甲亢、冠心病等。通过测定血、尿儿茶酚胺及其他相关检查可助鉴别。
4. 嗜铬细胞瘤的药物治疗与营养管理
药物治疗的膳食平衡至关重要。注意食物多样化,保证摄取均衡全面的营养。放化疗及手术后的病人应减轻消化道负担,增加进餐次数,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多选择具有抗癌功效的食物,如蔬果类、大豆及其制品类、食用菌、坚果、海藻类等。
5. 嗜铬细胞瘤与副神经节瘤的辨析
嗜铬细胞瘤源于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涉及儿茶酚胺的合成、存储和分解代谢。而副神经节瘤则起源于肾上腺外的嗜铬细胞,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来源的肿瘤。前者通常具有儿茶酚胺激素功能活性,后者则罕见过量儿茶酚胺产生。两者的区别在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在2004年,世界卫生组织的内分泌肿瘤分类中,对嗜铬细胞瘤有了更明确的定义。这种肿瘤源于肾上腺髓质,产生儿茶酚胺的嗜铬细胞,被称为肾上腺内副神经节瘤。而那些来源于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节的肿瘤则被定义为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
现在,人们普遍认同的嗜铬细胞瘤特指肾上腺区域的嗜铬细胞瘤,而那些传统上认为的肾上腺外或异位嗜铬细胞瘤则统一被称为副神经节瘤。这一分类的界定不仅丰富了我们对肿瘤的认识,也让相关研究和治疗更加精确。这两种疾病虽然在名字上相似,但在起源、生长特性以及治疗方法上却有着显著的差异。这一医学领域的进步,对于患者来说无疑是一大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