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颅内压增高
良性颅内压增高是一种在临床常见的多种疾病共有的症候群。当成年人侧卧位测量平均脑脊液压力超过正常范围上限,即超过 200mm水柱时,被界定为良性颅内压增高。它分为弥漫性良性颅内压增高和局部性良性颅内压增高两种类型。弥漫性良性颅内压增高通常预后良好,而局部性良性颅内压增高的调节功能相对较差。接下来,我们将深入了解慢性颅内压增高的原因、症状、诊断和治疗。
目录:
一、慢性颅内压增高概述
二、慢性颅内压增高的病因
三、慢性颅内压增高的症状
四、慢性颅内压增高的诊断方法
五、慢性颅内压增高的治疗方案
一、慢性颅内压增高概述:
良性颅内压增高是临床常见的疾病表现之一。颅腔内的脑组织、脑脊液和血液共同维持着颅内压力的稳定。当这种平衡被打破,颅内压便会发生波动。成人正常颅内压为 0.7-2.0kPa,儿童则为 0.5-1.0kPa。颅内压的调节除依靠部分颅内的静脉血外,主要是通过脑脊液量的增减来实现。
二、慢性颅内压增高的病因:
慢性颅内压增高的原因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颅腔狭小、脑血流量增加、颅内占位性病变以及脑脊液量增多等。颅腔狭小多由颅骨先天性病变、畸形等引起,使脑组织受压;脑血流量增加则可能由各种血管性疾病导致;颅内占位性病变如颅内血肿和颅内肿瘤是最常见因素;脑脊液在循环通路发生阻塞时也会导致脑脊液量增多。这些因素都可能破坏颅腔容量与颅内正常内容物容积之间的稳态平衡,导致颅内压增高。
脑积水及其他相关病症
脑积水,一种常见的脑部疾病,包括先天通性脑积水与后天性梗阻性脑积水等。当脑脊液生成过多或吸收减少时,颅内压便会增高。
还有一种被称为假性脑瘤症候群的病症,也被称为良性颅内压增高症候群。其可能由静脉窦阻塞、内分泌失调、血液病等多种因素引发。
脑水肿是引起颅内压增高的重要原因。除了脑部本身的疾病,许多全身性疾病也可能导致不同程度的脑水肿。例如,细菌性感染引起的中毒性脑病、酸中毒、尿毒症、肝昏迷、心功能障碍等,都可能引发脑水肿,从而导致颅内压增高。
慢性颅内压增高的症状
头痛是颅内压增高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常在早晨或晚间加重。头痛的程度随颅内压的增高而加重,常常伴有恶心和喷射性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是颅内压增高的重要体征之一,若长期存在可能导致视力减退甚至失明。疾病初期可能出现嗜睡、反应迟钝等意识障碍,严重情况下可能导致昏睡、昏迷,甚至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患者还可能出现头晕、碎倒、头皮静脉怒张等症状。
慢性颅内压增高的诊断
颅脑损伤是良性颅内压增高的常见原因之一,包括脑挫裂伤、脑水肿和颅内血肿等。脑血管性疾病、高血压脑病以及颅内肿瘤等也可能引发良性颅内压增高。这些疾病各自具有不同的症状表现,但都可能通过颅脑CT等医学检查手段进行确诊。
对于高血压脑病,患者常急聚起病,血压突然显著升高,同时出现严重头痛、恶心、呕吐等良性颅内压增高症状。眼底检查可能发现高血压眼底、视网膜动脉痉挛等病变。对于颅内肿瘤,其慢性进行性的典型良性颅内压增高表现较为常见,根据肿瘤生长的部位可能伴随不同的症状。
理解并关注这些症状和疾病对于早期发现、诊断和治疗脑部疾病至关重要。脑脓肿和脑部感染性疾病是两种常见的脑部疾病。它们通常具有不同的原发性感染源,如耳源性、鼻源性或外伤性等,以及由细菌、病毒等引起的感染。这两种疾病都会引起颅内压增高,表现出一些相似的症状,如高烧、畏寒、脑膜刺激症状等。但在病程和具体表现上,它们又有所不同。
脑脓肿在初期会表现出急性炎症的全身症状,如高烧、白血球增高等。随着脓肿的成熟,这些症状和体征会逐渐消失,只表现为慢性良性颅内压增高,可能伴有局灶性神经系统体征。而脑部感染性疾病则常呈急性或亚急性良性颅内压增高,同时可能出现意识障碍、精神错乱等症状。这两种疾病的CT扫描表现也有所不同。
对于慢性颅内压增高的治疗,主要目的是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为病因治疗争取时间。非手术治疗主要包括脱水降颅压治疗、激素治疗等。对于颅内占位性病变,在脱水降颅内压的基础上,应首先考虑开颅病灶清除术。对于脑积水的治疗,无论何种原因引起的阻塞性或交通性脑积水,如果无法去除病因,均可采用脑脊液分流术。还需要根据基础疾病调节血压、控制血糖和血脂,并处理神经性内脏综合征等。
在治疗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一些特殊情况,如血压过高时降压不宜过迅速,以免影响脑血流灌注。高血腊会增加血液粘度,影响微循环,因此需要限制脂质摄入和增加消耗。对于使用某些药物如甘露醇、皮质激素时,应特别慎重。一般支持疗法也是必不可少的,如脑血栓急性期需卧床休息、加强护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