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听则明的简单介绍
兼听则明。这句话的意思是,听别人说话,要分清主次,不能全听,也不能全不听。如果听不清楚,就要问一下自己,是不是真的了解对方的意思。在职场上,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领导,喜欢在公司里说一些大话,吹牛皮,却没有任何实际行动。
本文目录一览
什么叫兼听则明?
要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才能正确认识事物。
兼听则明(拼音jiāntīngzémíng)是一则来源于文人作品的成语,成语相关典故最早出自于《管子·君臣上》。
“兼听则明”意为听取多方面意见,就能明辨是非,做出正确判断(兼听听取各种意见。明指看事清楚)。该成语在句中多作分句,也作谓语、定语、宾语。常与“偏信则暗”或“偏听则蔽”连用。
《管子·君臣上》“夫民别而听之则愚,合而听之则圣。”“合而听之则圣”后来演变为成语“兼听则明”。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什么意思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意思是指要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才能正确认识事物;只相信单方面的话,必然会犯片面性的错误。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汉语词语,读音是jiāntīngzémíng,piānxìnzéàn,兼涉及或具有几种事物。
兼听多方面听取不同意见。明明辨是非。暗糊涂,辨不清事实真相。指要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才能正确认识事物;只相信单方面的话,必然会犯片面性的错误。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现代泛指在看待某一件事的是非。从正面的角度考虑就会很清楚明白,如果从心里阴暗面分析就会很糊涂。指要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才能正确认识事物;只相信单方面的话,必然会犯片面性的错误。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这句格言出自?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出自《新唐书·魏征传》.魏征,字玄成,馆陶(今河北馆陶县)人.为唐朝初期的政治活动家和历史学家.唐太宗时,曾任谏议大夫.他学识渊博,并且敢于向皇帝直言谏劝和提出各种建议,在朝廷中威信很高,唐太宗对他也相当尊重.有一次,唐太宗问他“为君何道而明?何失而暗?”魏征回答说“君所以明,兼听也;所以暗,偏信也.”这段对话,在北宋司马光编纂的《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二中,记载得更详细些.它说,魏征当时回答唐大宗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并以两个贤明的古帝尧、舜和三个昏君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为例来加以说明.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是什么意思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意思是指要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才能正确认识事物;只相信单方面的话,必然会犯片面性的错误。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汉语词语,读音是jiāntīngzémíng,piānxìnzéàn,兼涉及或具有几种事物。
兼听多方面听取不同意见。明明辨是非。暗糊涂,辨不清事实真相。指要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才能正确认识事物;只相信单方面的话,必然会犯片面性的错误。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现代泛指在看待某一件事的是非。从正面的角度考虑就会很清楚明白,如果从心里阴暗面分析就会很糊涂。指要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才能正确认识事物;只相信单方面的话,必然会犯片面性的错误。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意思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意谓听取多方面的意见,才能明辨是非;听信单方面的话,就分不清是非。
读音[jiān tīng zé míng piān tīng zé àn]
出处
汉·王符《潜夫论·明暗》“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译文君王之所以耳聪目明,是因为善于全面听取多种不同意见;之所以闭聪塞听,是因为片面听取某种意见。
例句
1、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我们应当认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
2、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我们要经常保持清醒的头脑。
3、作为领导干部,应当时刻牢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这句话。
扩展资料
成语故事
唐太宗问宰相魏征“我作为一国之君,怎样才能明辨是非,不受蒙蔽呢?”魏征回答说“作为国君,只听一面之辞就会糊里糊涂,常常会作出错误的判断。只有广泛听取意见,采纳正确的主张,您才能不受欺骗,下边的情况您也就了解得一清二楚了。”
从此,唐太宗很注意听取下面说的谏言,鼓励大臣直言进谏。魏征去世后,唐太宗悲痛地说“用铜做镜子,可以看出衣帽穿着是否整齐,用历史做镜子,可以明白各个朝代为什么兴起和没落;用人做镜子,可以清楚自己与别人的差距和得失。今天魏征不在了,我真是失掉了一面好镜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