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机制研究
胃癌是我国发病率最高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其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流行病学资料提示长期的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可导致胃粘膜萎缩、肠化生及异型增生,最终形成胃癌。目前认为,Hp感染是胃癌形成的一个重要启动因素,但其确切的致癌机制尚不清楚。苷氨酰脯氨酸二肽氨基肽酶(Glycyl proline dipeptidyl aminoeptidase,GPDA)主要分布在肝、肾、结缔组织、唾液腺及血清、唾液等体液中,以额下腺含量最为丰富。研究表明,原发性患者血清GPDA活性升高,而患者血清的GPDA活性下降。其下降机制目前罕有报道。本研究旨在探讨患者粪便Hp检出率及其血清GPDA活性变化的关系。
1资料与方法
1.1检测对象
选取胃癌患者及门诊病人117例,其中,男84例,年龄28~72岁,中位年龄43.8岁;女33例,年龄31~67岁,中位年龄40.6岁,组织类型按Lauren,s标准,肠型56例,弥漫型61例,癌细胞远处转移79例,未转移38例,根据1997年国际抗癌联盟(UICC)制定的胃癌TNM临床分期,Ⅰ+Ⅱ期27例,Ⅲ期41例,Ⅳ期49例。选取同期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住院及门诊的良性胃部疾病患者45例,其中,男30例,年龄25~56岁,中位年龄35.6岁,女15例,年龄24~49岁,中位年龄37.8岁,慢性萎缩性胃炎29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16例,以上病例均经胃镜和组织病理学证实,且均无Hp根除治疗史,4周内无质子泵抑制剂、H2受体拮抗剂、铋剂、抗菌药物或非淄体类抗炎药使用史,肾功能正常。正常人40例,男25例,年龄21~45岁,中位年龄34.6岁,女15例,年龄23~47岁,中位年龄33.9岁,均为该院健康体检者。
1.2检测方法
被测患者初治前早晨留取粪便标本作Hp检测;空腹采静脉血3ml,离心,取血清,-20℃低温冰箱保存待测。GPDA检测采用速率法,仪器为日立7170A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日本日立公司产品),试剂盒由浙江夸克生物化工公司提供,以血清GPDA<37U/L(正常对照组?2s)为阳性界定值。Hp检测方法采用HA(Helicobacter pylori stool antigen,HA)法(免疫色谱层系法),检测试剂由北京九强公司提供。实验方法:取100mg(直径5~6mm)粪便标本加入样品稀释液瓶中,震荡15s后滴加4滴样品于检测卡一端的加样孔中,5min后即可参照说明书直接读取结果。
1.3统计学处理
本组资料数据统计采用10.0计算机软件进行t检验和χ2检验,数据用±s表示,以P<0.05差异有显著性。
2结果
2.1胃癌患者、良性胃部疾病患者及正常人Hp感染与血清GPDA活性的关系
胃癌患者Hp感染率及血清GPDA活性明显高于良性胃部疾病患者和正常人(P<0.01),见表1。表1胃癌患者、良性胃部疾病患者及正常人 Hp感染与血清GPDA活性的比较注:*与胃癌比较P<0.012.2胃癌患者Hp感染及血清GPDA阳性率与临床病理特征关系
胃癌患者的Hp感染率与胃癌部位有关(P<0.05),而血清GPDA活性与临床各因素的关系并不密切(P>0.05)。 2.3胃癌患者Hp感染率与血清GPDA活性的关系
经等级相关分析,胃癌患者HP感染率与血清GPDA阳性率无相关性(P>0.01)。
3讨论
大量流行病调查表明,胃粘膜病变与HP感染有一定的相关性,随着癌前病变的演进,胃癌患者Hp感染率与血清明显增加,HP后胃癌发生率增加4~9倍。因此,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正式将HP列为第一类生物致癌因子。但是,HP感染导致胃癌发生的确切机制还不太清楚。研究表明,HP是胃癌发生的启动因子之一,HP感染,原癌基因可被激活,抑癌基因失活,出现癌基因的表达异常,HP感染后易于发生C?Ha?ras癌基因第12位点的突变,C?Ha?ras基因的活化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是导致胃癌发生的分子基础之一,HP还可通过c?er?2、APC、DCC、C?met、bcl?2、p53和K?ras的影响而促进胃癌的发生。HP可溶性蛋白可增强巨噬细胞株iNOS基因的表达,iNOS促进NO的产生,NO在氧存在下很快分解产生有内源性致癌作用的N?亚硝基化合物和多种氮氧化合物。NO还可以形成超氧氮离子而进一步分解为具有高度致突变活性的OH-,这些均在胃癌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胃癌患者HP感染率为70.9%,明显高于良性胃部疾病患者和正常人(P<0.01),提示HP感染可能与胃癌的发生、发展有关;其中,胃窦癌及胃体癌组的HP感染率高达79.3%,明显高于贲门癌组(P<0.05),提示胃癌患者的肿瘤部位与HP感染有关。GPDA的生理功能目前尚不清楚,由于它能特异性水解肽链氨基末端第二位为脯氨酸所形成的肽键,而胶原分子中含有丰富的甘氨酰脯氨酰结构,因此推测GPDA与胶原分子肽链的降解及更新有关。本组资料显示,胃癌患者血清GPDA活性明显低于良性胃部疾病患者和正常人(P<0.01),阳性率为71.8%,GPDA与胃癌病理临床各因素的关系均不密切(P>0.05)。胃癌患者HP感染率与血清GPDA阳性率的相关分析显示,两者无相关性(P>0.01)。我们的研究还发现,胃癌肝转移的患者血清GPDA活性明显升高,而胃癌其他器官转移并无此现象,因此,若胃癌患者血清GPDA活性明显升高,应考虑肝转移的可能性。值得注意的是,当胃癌患者的肾功能异常时,血清GPDA活性可明显升高,故应同时检查肾功能,以避免因肾功能异常而引起假阴性。
(编辑:刘辉)收 藏 到 网 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