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癌普查要粪便与肠镜并行!怎么做?消化科主任给出建议
近几年来、由于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的西方化,我国大肠癌发病率都有明显上升趋势。据相关数据显示,在上海,大肠癌更是呈高发状态,每年发病人数上升4.2%,位列肿瘤第2位,且是发病速度最快的恶性肿瘤。
如何早期发现大肠癌和癌前病变?许多单位会组织年度常规体检,进行B超、拍片、抽血、化验大便等一系列检查,那么,常规体检真的可以发现早期大肠癌及癌前病变吗?
今天,湘120健康网网请来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消化内科主任李兆申教授,让他来做出科学、详细的说明。
影像学检查并没有想象中神奇
实际上,到目前为止,大肠镜下活检病理才是诊断大肠癌及癌前病变的金标准,常规体检项目是难以发现并确诊早期大肠癌的。
常规影像学检查,例如B超、X线射片、CT等,对大肠病变的检查能力较低。常规化验项目,例如粪便隐血试验、肿瘤标志物等,只能对大肠癌起到提示作用,而不能做出确切诊断。相反,粪便隐血试验阴性、肿瘤标志物水平正常也不能完全排除患有大肠癌的可能。
很多患者有疑惑,现代影像诊断技术这么发达,那么影像学检查为什么难以发现早期大肠癌?
人体腹部的脏器可以分成两大类,实质性脏器(肝、脾、肾、胰腺)和空腔脏器(胃肠道)。各种影像学检查手段对于实质性脏器的病变有良好的检出率,但却大多难以用于空腔脏器检查。特别是早期的消化道肿瘤,病变多局限于最内的黏膜层和黏膜下层,必须要借助内镜技术,在消化道的空腔内部观察才能发现病变。
此外,胃肠道内部含有大量气体,超声波在气体中传播能力差,所以胃肠道不能像肝、脾、肾一样进行常规的B超检查。X线平片对大肠肿瘤几乎无诊断价值,X线结肠造影对早期大肠癌有一定漏诊率,目前临床已较少应用。常规CT检查对早期大肠癌诊断能力较低,CT检查发现结肠肠壁增厚或占位时往往已处于中晚期,且仍需肠镜检查进一步确诊。
大肠癌普查要粪便与肠镜并行
常规影像学检查对于诊断结直肠早癌不靠谱,那么,化验大便和验血有用吗?
常规体检中的“化验大便”大多指粪常规检查和粪便隐血试验。其中,粪便隐血试验时筛查大肠肿瘤的重要方法,但仍然具有一定局限性。隐血是指血量较少、肉眼和显微镜均不能证明的消化道出血。健康人隐血试验为阴性。引起消化道出血的疾病,如胃溃疡、钩虫病、溃疡性结肠炎、消化道恶性肿瘤等均可引起粪便隐血试验阳性,所以,粪便隐血阳性不一定代表罹患胃肠肿瘤。
与此同时,部分大肠癌患者粪便隐血试验可呈阴性,因此我国指南推荐:采用连续3次免疫法粪便隐血检测筛查早期大肠癌及癌前病变,以降低漏诊率。对于“大肠癌筛查风险评分”确定的高危人群即使粪便隐血试验阴性也推荐进行肠镜检查。一般建议,40岁以上人群先行粪便潜血试验2次,反应阳性者则进一步接受肠镜检查。
常规体检验血一般会化验常见的肿瘤标志物,其中,癌胚抗原(CEA)、糖链抗原I9-9(CAI9-9)对大肠癌具有一定提示作用,但对于早癌的诊断能力有限。CEA是一种广谱的肿瘤标志物,其水平增高可见于大肠癌、乳腺癌、胃癌、肺癌、胰腺癌等。在大肠癌中,CEA阳性率与肿瘤分期有关:早期大肠癌中CEA阳性率<20%;中期大肠癌中CEA阳性率40%-80%;晚期大肠癌中CEA阳性率80%-85%。
不难看出,CEA对于早期大肠癌的筛查作用有限,其主要意义在于大肠癌术后复发监测。但我们也需要知道,CAI9-9是诊断胰腺癌的重要辅助指标,其水平升高也可见于胆囊癌、壶腹癌、胃肠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