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解读癌症心理
理论体系注重人的思想、情感、行为等心理因素与躯体的相互关系,从另外一个角度为我们揭开了癌症之迷。
中医认为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气机阻滞、瘀血内停是癌症的发病机理,而情志失调是导致气血失调的重要原因之一。
人有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它们是人体正常的情绪表现,但是如果太过就会成为致病因素。《黄帝内经》曰:“百病生于气也,喜则气缓、怒则气上、忧则气聚、思则气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可见七情所伤最容易致气机功能紊乱,从而形成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的病理状态,致使脏腑功能障碍,出现器质变。
情绪导致气血状态的改变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人的思想、情感、行为的变化对气血在体内的流动方向有定向性和定位性
例如在发怒的时候,气血被定向地导引向上,这时人表现为面红耳赤、怒目圆瞪、声调高亢;对问题思虑过度、多疑、猜想、嫉妒等,则气血流动不畅,定位于脏腑之间,造成脾胃运化无力,出现下降、脘满等症。这就是怒则气上、思则气结。《灵枢*百病始生篇》说:“气上逆则六俞不通,温气不行,凝血蕴里而不散……而积皆成矣。”无论气上还是气结,最终都将导致气行不畅,气血凝滞,形成癌肿。
2.思想、情感、行为变化所致的气血变化对身体有滞留性
①情绪的波动在事件发生当时使气血上逆,事件过后,似乎就没有感觉了。可实际上,如果没有从心理上完全消除对该事件的嫌隙,这种气血上逆的病理改变会在身体内一直保留下去。
②即使是心情完全恢复了平静,身体中已经发生的变化也会保持一段时间才能消失。
③若情绪经常波动,不正常的气血状态还会累积。长期非生理状态的气血变化最终会导致病变的发生。
3.思想、情感、行为的变化导致气血亏虚,正气不足,难以抵抗病邪侵袭
《内经》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疾病的发生与否除了与邪气的多少有关,还取决于正气的强弱。也就是说,如果人的身体健康,免疫系统正常,是有对抗致病因素既癌细胞的能力的。在七情中,悲和忧都耗伤正气;思伤脾,以致运化不利,精血不足,最终导致正气衰弱。可见,不良的思想、情感、行为可降低人体免疫系统杀伤癌细胞的能力,导致癌症的发生。
从情志对五脏的影响来看:怒伤肝、思伤脾、忧伤肺、喜伤心、恐伤肾,因此不同的情绪状态也可能导致特定脏器的癌变。例如对未来总是忧心忡忡,面对逆境过于消极悲观易患;遇事想不开、思虑过度,妒忌心强易患消化系统癌症等。
从中医心理的角度分析,癌症的产生与情志失调有着密切的关系,故治疗癌症亦应从调 情志着手。
1.顺情从欲。既顺从病人被压抑的情绪、意志,满足病人心身需要使其心情舒畅而治愈疾病。清代赵濂在《医门补要*人忽反常》中说:“凡七情之喜惧爱憎,怡乎居室衣服,饮食好玩,皆与平昔迥乎相反者,殆非祸兆,即是病机,他人只可迎其意而宛然劝解,勿可再拂其性而使更剧也。”所以,在客观条件及伦理道德许可的前提下,尊重、体谅、同情、迁就病人情绪,适当满足病人愿望有助于癌症的治疗。
2.情志相胜。情志相胜疗法的基本原理是脏腑情志论和五行相克论的结合,将人体归为五个系统并按五行配五脏五志,然后利用情志之间的制约关系进行治疗。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可以用悲伤治疗愤怒,欣喜治疗悲伤,恐惧治疗狂喜,思考治疗恐惧,愤怒治疗思虑过度。《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的故事就是恐惧治疗狂喜的最好例证。癌症病人常常思虑过度,因此,让他们发泄心中的愤怒,以使各种情绪得以平衡协调。
3.未病先防。中医认为疾病可治,又可防治,而注意调摄精神和锻炼,生活起居有规律即可防止外邪侵袭。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总的来说,当人们面对纷繁复杂的世事时,能做到真诚、坦荡、宽容,即可使真气,精神内守,百病皆除。
小编推荐:各种致癌物质一旦进入人体,并不是直接地或立即使机体形成癌症。大多数情况下机体有能力将致癌物质排除至休外或将其吞噬、转化成非致癌物质……[]
想了解更多肿瘤的相关知识,请点击>>>>
(实习编辑:陈俊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