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纤维血管瘤
鼻咽部藏着一种相对常见的良性肿瘤鼻咽纤维血管瘤。这种病主要侵袭10至25岁的男性青年,男女比例高达19:1。由于瘤内富含血管,容易出血,它也被称为“男性青春期出血性鼻咽纤维血管瘤”。大多数专家认为,这种肿瘤在25岁后可能会停止生长,甚至有些患者在术后复发后未进行进一步治疗,肿瘤自然消失的情况也有报道。那么,面对这种疾病,我们需要注意什么呢?请继续阅读以获取更多信息。
目录
鼻纤维血管瘤的临床表现
鼻纤维血管瘤的治疗与预后
鼻纤维血管瘤的术后注意事项
鼻纤维血管瘤的手术步骤
鼻纤维血管瘤的检查与诊断
鼻纤维血管瘤的临床表现
鼻咽纤维血管瘤的症状因个体差异而异,取决于肿瘤的大小、生长速度和方向等因素。常见的症状包括反复鼻出血,出血量因肿瘤大小而异。随着瘤体的增长,鼻出血可能更加频繁,甚至难以控制。长期或大量出血可能导致患者贫血。肿瘤还可能引起鼻塞、耳鸣、听力减退等症状。如果肿瘤侵犯到眼眶或翼腭窝,还可能导致视力减退、颊部隆起等。
鼻纤维血管瘤的治疗与预后
治疗鼻咽纤维血管瘤的方法包括一般治疗如改善营养、治疗贫血等,以及放疗、局部注射硬化剂、动脉栓塞、冷冻等。但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仍是手术切除。由于肿瘤位置深在,手术操作具有一定的困难和危险。手术前需做好充分准备,选择适当的手术途径,以避免危险并减少术后复发。
预后方面,由于肿瘤基底广泛、手术中的出血凶猛以及肿瘤可能绕过翼板后等复杂情况,鼻咽纤维血管瘤的术后复发率是较高的。对于复发肿瘤,可以再次手术或采用其他治疗方法。关于术后肿瘤自行消失的问题,目前仍存在争议,但可能性是存在的。
鼻纤维血管瘤的术后注意事项
术后需要注意防止出血,尤其是抽取填塞纱条时。还需警惕化脓性或非化脓性中耳炎、硬腭创口感染等并发症的出现。如果肿瘤已破坏颅底骨质,还需特别注意避免颅内感染。术后若出现呼吸困难,应及时处理。对于已侵犯前和中颅底的肿瘤,可考虑采用下颌-颈进路切除术。
鼻纤维血管瘤的手术步骤
鼻纤维血管瘤的手术步骤可分为保守鼻颌进路和根治性鼻颌进路。前者适用于肿瘤基底位于鼻后孔处、大部分位于鼻腔的情况,也可与硬腭途径配合使用。根治性鼻颌进路可以充分显露蝶腭孔,适用于肿瘤扩展至翼腭窝甚至进入颞下窝的情况,容易将肿瘤完全摘除,不留残体。
手术的第一步是修正切口,为接下来的操作做好准备。接着,从骨膜下开始,外科医师需巧妙分离颊部软组织瓣并翻向外侧。在此过程中,需要特别小心切断眶下神经,以确保不会对周边结构造成不必要的损伤。随着手术的深入,眶下缘、上颌窦前壁、梨状孔等关键部位逐渐显露。必须断开上颌骨各部位,包括中、下鼻甲,只保留眶底和上牙槽骨,以创造一个宽敞的手术视野。特别是在去除后壁的骨质时,要特别注意不要损伤眶尖部组织。
手术中,对翼腭窝及颞下窝的肿瘤进行细致的分离,并将其推向上颌窦腔内。在这个过程中,可能需要对显露的颌内动脉进行结扎和切断。当肿瘤的茎部在蝶腭孔处被松解后,便可连同鼻咽腔的肿瘤一起顺利摘除。为了确保止血效果,手术腔会用纱条压迫5分钟。如无出血迹象,即可进行鼻腔后孔填塞并缝合面部及唇龈部切口。
鼻纤维血管瘤的诊断与检查
对于鼻纤维血管瘤的诊断与检查,前鼻镜检查是首要的步骤。通过这一检查,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侧或双侧鼻腔的炎性改变。收缩下鼻甲后,粉红色的肿瘤便出现在视野中。间接鼻咽镜检查则能更深入地观察鼻咽部的情况,显示出圆形或分叶状的红色肿瘤。瘤体的存在不仅可能引起外鼻畸形或软腭下塌,还可能引发一系列并发症。触诊时,可以感受到肿瘤基部的质地和大小,但这一步骤需谨慎进行,因为触诊极易引发大出血。为了更精确地了解瘤体的位置和形态,影像学检查如CT和MRI是必不可少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还能提供瘤体的血供信息并进行血管栓塞,以减少手术过程中的出血风险。诊断时还需结合患者的病史、年龄和性别等因素进行综合判断。由于血管瘤极易出血,因此活检应被列为禁忌。对于症状不典型或肿瘤已扩展到邻近结构的患者,诊断可能更为困难,需与其他疾病如后鼻孔出血性息肉等进行鉴别。最终的诊断通常依赖于术后的病理检查。
血管瘤概述及相关信息
血管瘤是一种先天性良性肿瘤或血管畸形,主要出现在婴儿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它起源于残余的胚胎成血管细胞,这些细胞向邻近组织侵入并逐渐形成瘤体。血管瘤可发生于身体的各个部位,发生于口腔颌面部的血管瘤较为常见。对于血管瘤患者,及时的诊断和治疗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对于婴儿血管瘤患者,护理需要特别细心以防止瘤体破裂引发严重后果。治疗方法包括西医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中医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等。在选择医院和治疗方法时,患者应选择有资质和经验的医疗机构和医生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