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胚抗原升高未必是“癌”,逸仙团队研究为部分高CEA人群指引治疗方向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专家解读:变态反应性高CEA综合征
临床常用的肿瘤标记物之一癌胚抗原(CEA)的升高,常常引发人们的恐慌。其升高并非仅与癌症有关。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江山平教授及其团队最近揭示了一类新的疾病概念:变态反应性高CEA综合征。
CEA的升高并不总是意味着癌症的存在。江山平教授强调,它也见于某些良性疾病,如慢性酒精性肝病、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等。长期吸烟也会导致CEA水平上升。值得注意的是,近期有少数案例报告指出,血清CEA在变态反应性疾病中可能短暂或显著升高,如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这类疾病的CEA升高可随着病情的控制而降低,成为疾病进展的重要指标之一。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变态反应性疾病患者血清CEA水平升高的原因,江山平教授团队进行了一项长期的研究。研究结果显示,这组患者具有以下临床特征:被诊断为过敏性疾病而非恶性肿瘤或感染性疾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异常升高,同时伴随血清CEA升高;病变可以通过影像学或活检识别。
江山平教授团队在研究中筛选了4例患者进行深入研究。其中一位患者的案例报告已随访超过10年。其余3例患者的主要症状为顽固性咳嗽,有变应性鼻炎或鼻窦炎病史。这些患者的外周血EOS、总IgE和CEA在首次就诊时均异常升高。
通过免疫荧光实验,研究团队发现CEACAM5和RNase3共定位于嗜酸性粒细胞,这意味着鼻息肉组织和支气管壁组织的嗜酸性粒细胞胞浆内表达CEACAM5。这一发现为变态反应性高CEA综合征的诊断提供了新的线索。
江山平教授团队对这组患者进行了不少于5年的随访。结果显示,口服糖皮质激素对这些患者有良好的效果。呼吸道症状得到控制,肺部病变在影像学上有所吸收和好转,外周血EOS计数和CEA水平也显著降低。其中一位患者在停用口服激素后症状反复,恢复用药后再次得到缓解。所有患者在随访期间均未出现感染性事件或肿瘤病变。
这一研究为部分高CEA人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也为变态反应性高CEA综合征的诊疗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介绍新发现:团队深入研究揭示“变态反应性高CEA综合征”新诊断标准,为治疗提供新方向
在医学领域,一项重大突破正引起广泛关注。一个研究团队经过深入研究,提出了一个新的疾病概念“变态反应性高CEA综合征”,并围绕这一病症制定了一系列明确的诊断标准。这一发现可能为治疗此类疾病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这一综合病症的诊断标准包括:患者呈现反复发作的哮喘样症状;出现鼻息肉和/或肺部影像学异常;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伴随血清癌胚抗原水平升高,活检组织病理显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通过免疫荧光共定位技术可观察到嗜酸性粒细胞表达CEA;排除所有可能的恶性肿瘤和感染情况;最关键的是,患者对糖皮质激素治疗反应良好。
江山平教授表示,“变态反应性高CEA综合征”这一概念的提出,有助于更好地管理和治疗那些同时出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血清癌胚抗原水平升高的变态反应性疾病患者。这一研究成果为系统性地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此类患者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持。这一突破性的研究,有望为未来的临床治疗开辟新的道路。
(通讯员:黄睿、刘文琴、唐恬恬;文中图片均由医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