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免疫治疗带来突破,让肺癌晚期患者“绝地求生”
肺癌:免疫治疗为晚期患者带来曙光
长期以来,肺癌一直是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居高不下的恶性肿瘤之一。由于其早期症状较为隐蔽,很多患者在发现时已进入晚期,使得生存率大幅下降。免疫治疗的出现可能为这一现状带来转机。
最近,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胸部肿瘤中心的廖洪映主任医师,在医联媒体的直播节目中,就非小细胞肺癌的免疫治疗进行了深入探讨。
那么,哪些因素与肺癌的发生有关呢?肺癌是起源于气管、支气管黏膜或腺体的恶性肿瘤。其致病因素众多,包括吸烟、环境污染、职业暴露、年龄、既往肺部疾病以及肺癌家族史等。其中,吸烟是引起肺癌的常见原因,特别是与鳞癌、小细胞肺癌的关系较为密切。即使是不吸烟的家庭妇女,也有因室内污染如厨房油烟而导致肺癌的风险。
肺癌的治疗需要根据其分期、分型等情况进行综合考虑。非小细胞肺癌是其主要病理类型之一,而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我国的占比高达59%。廖洪映主任医师指出,不同组织学类型的肺癌治疗方法各异。尽管外科手术是首选治疗方法,适用于早期、中期甚至部分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但对于驱动基因阳性的肺癌患者,靶向治疗更为常见,目前已有第三代靶向药物问世。
对于经过多次治疗仍复发的肺癌患者,免疫治疗为他们带来了新的希望。廖洪映主任医师强调,免疫治疗已经渗透到非小细胞肺癌诊疗的各个阶段,包括术后的辅助免疫治疗、术前的新辅助治疗以及根治性同步放化疗后的巩固治疗。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对于驱动基因检测阴性的晚期肺癌患者,可以选择免疫治疗或免疫联合化疗。而对于PD-L1表达高低与免疫治疗的预测有一定关联,表达高的患者可选择免疫单药治疗,表达程度一般的患者可选择免疫联合化疗。
虽然免疫治疗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带来了曙光,但并非所有肺癌患者都适合免疫治疗。早期的肺癌患者一般不推荐进行术后的辅助免疫治疗,除非在随访过程中发现有复发迹象。对于PD-L1阴性人群,免疫联合化疗可能不是最佳选择。免疫治疗主要适用于PD-1或PD-L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检测阳性的患者。在非小细胞肺癌领域,其副作用小、效果好的特点已经成为晚期肺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