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细血管瘤的认识

肿瘤治疗 2017-04-23 09:29肿瘤治疗www.zhongliuw.cn
毛细血管瘤在婴儿身上非常多见,尤其是刚刚出生的婴儿,深受它的喜爱,多为出生时或生后早期即见皮肤有红点或小红斑,逐渐增大、局部稍隆起且红色加深。

  毛细在婴儿身上非常多见,尤其是刚刚出生的婴儿,深受它的喜爱,多为出生时或生后早期即见皮肤有红点或小红斑,逐渐增大、局部稍隆起且红色加深。这类血管病变最大的特点是患者出生时及被发现,或者出生后不久就被发觉。因此,常常被称作“胎记”。其中最常见的是葡萄酒斑或称鲜红斑痣的。

  毛细血管瘤的临床表现:

  1、新生儿斑痣:又称橙 色斑 ,常见于前额、上眼睑、眉间、鼻周或颈颌部。橙红或淡红色,不突出皮面,轻压即可退色,随患儿生长而略增大,但颜色并不加深,大多数在数月骨自行消退,毋需治疗。

  2、葡萄酒色斑:多见于面部,少部分位于躯干或四肢,呈淡红至暗红色,或呈暗紫色,不高出皮面,病变范围随患儿生长而扩大,不会自行消退。有些病人并发全身性异常如 青光眼 等。

  3、细小如针眼,多见于面、臂、手、躯干部。

  4、草莓状毛细血管瘤:少部分患儿出生时即表现为大小不等的圆形或椭圆形由散在红斑点融合或不完全融合的班块,不高出或略高出皮面。表面稍粗糙,而大部分仅为极小的小红点,扩大并互相融合成块,常高出皮肤3-4毫米,鲜红色,表面呈许多颗料状,类似草莓而得名。能自行消退,常在1-4岁间消退。

  5、家庭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

  病变多见于鼻腔粘膜,其次为面、舌、唇、手指等,扩张的毛细血管主要位于真皮及粘膜下,管壁菲薄,仅有一层内皮与表皮相邻,病灶直径一般为1—3MM,不规则,平坦或隆起,红色或紫红色,加压时颜色变白。本症有显著的出血倾向,随侵犯部位不同而出现相应的出血症状,如鼻衄、咯血、泌尿系出血和 消化道出血 等。

  毛细血管瘤 - 毛细血管瘤的术后护理

  1.术后要注意洗脸或洗澡时不可浸湿创面。

  2.特别注意不可让宝宝抓破创面以防感染。万一创面破烂要及时涂抹消炎药物。

  3.忌食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4.采用激光治疗血管瘤的患者还要注意防晒。

  5.创面结甲皮要让其自行脱落。

  毛细血管瘤 - 治疗方法

  治疗方法:

  ①临床手术切除;

  ②冷冻现任治疗;

  ③放射与同位素此外治疗;

  ④硬化剂治疗实践;

  ⑤激光课题治疗;

  ⑥血管瘤铜针疗法;

  人体各部位发生血管瘤就医指南请参考如下页面:脑血管病口腔颌面部肿瘤喉长期疾病肝血管瘤体表肿瘤脊髓血管畸形眼肿瘤

  毛细血管瘤 - 分类

  一、一般可以分为新生儿斑痣、葡萄酒色斑、蜘蛛形痣、草莓状毛细血管瘤、家庭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肉芽性血管瘤。其临床表现分别如下:

  1、新生儿斑痣:

  又称橙色斑,常见于前额、上眼睑、眉间、鼻周或颈颌部。橙红或淡红色,不突出皮面,轻压即可退色,随患儿生长而略增大,但颜色并不加深,大多数在数月后自行消退,毋需治疗。

  2、葡萄酒色斑:

  多见于面部,少部分位于躯干或四肢,呈淡红至暗红色,或呈暗紫色,不高出皮面,病变范围随患儿生长而扩大,不会自行消退。有些病人并发全身性异常如青光眼等。

  3、蜘蛛形痣:

  细小如针眼,多见于面、臂、手、躯干部。

  4、草莓状毛细血管瘤:

  少部分患儿出生时即表现为大小不等的圆形或椭圆形由散在红斑点融合或不完全融合的班块,不高出或略高出皮面。表面稍粗糙,而大部分仅为极小的小红点,扩大并互相融合成块,常高出皮肤3-4毫米,鲜红色,表面呈许多颗料状,类似草莓而得名。能自行消退,常在1-4岁间消退。

  5、家庭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病变:

  多见于鼻腔粘膜,其次为面、舌、唇、手指等,扩张的毛细血管主要位于真皮及粘膜下,管壁菲薄,仅有一层内皮与表皮相邻,病灶直径一般为1—3mm,不规则,平坦或隆起,红色或紫红色,加压时颜色变白。本症有显著的出血倾向,随侵犯部位不同而出现相应的出血症状,如鼻衄、咯血、泌尿系出血和消化道出血等。

  二、血管瘤按其协和临床表现及组织天津学特征一般可分为毛细血管型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及蔓状血管瘤。其中以毛细血管瘤及海绵状血管瘤较常见

Copyright@2015-2025 肿瘤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