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膜肉瘤的影像学诊断(附13例分析)

肿瘤治疗 2023-09-16 15:52肿瘤治疗www.zhongliuw.cn

  以年轻男性多见,下肢多于上肢,患者多以关节旁肿块就诊,但就诊时多已属晚期,由于对其认识不清,误诊或漏诊率较高。影像学表现以边界较清的肿块为主,骨改变不明显,如果并有散在钙化斑对诊断有较大帮助。血管造影均于肿块内见多数细小紊乱的血管,并见附近动脉受肿瘤推移,勾划出肿瘤全部轮廓。 结论 临床上遇到软组织肿块,尤其位于关节旁、伴有疼痛、影像学有骨改变或钙化斑,要考虑到该病。如果对滑膜肉瘤有了一定的认识,早期诊断并不十分因难。

  滑膜肉瘤临床上并不罕见,属于。由于其起病时轻、骨质变化少又无典型影像学表现,加之临床上对其认识不足,很容易被忽略而延误诊断。为此,我们将我院经手术证实的13例滑膜肉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结合文献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3例均为1996年5月~2002年6月收入我院的患者。13例中,男8例,女5例;年龄18~60岁,多为21~38岁。以肿块就诊11例,均有不同程度疼痛,其中夜间痛11例,伴活动受限5例。病程3个月~2年。

  1.2 方法 全部经手术证实,术后追踪。13例均行普通X线摄片检查;8例行血管造影检查;6例行CT检查;4例行MRI检查。

  2 结果

  2.1 肿块部位 踝关节5例(38%),骶髂关节3例,膝关节2例,右股骨干旁1例,腕关节1例,髋关节1例,下肢多于上肢。

  2.2 局部表现 肿块直径为3~22cm,多为5cm以上。皮肤颜色多为正常,3例皮肤发红并局部静脉怒张,均见于肿块明显者。

  2.3 影像学表现 单纯肿块9例,肿块多为分叶状,边界较清,MRI表现为SE序列,T 1 WI肿瘤信号强度稍低或稍高于正常肌肉组织;T 2 WI信号强度不同程度增高,肿瘤信号不甚均匀。4例合并骨质破坏,破坏呈虫蚀状或外压性改变,见于骶髂关节及髋关节。3例有轻度骨膜反应,见于股骨干旁及膝关节。肿瘤内见多发钙化斑4例,见于骶髂关节及髋关节。8例行血管造影均于肿块内见大量细小紊乱的肿瘤血管,并见附近动脉受肿瘤推移,多勾划出肿瘤全部轮廓。

  3 讨论

  滑膜肉瘤约占全部软组织肿瘤的10%,恶性程度较高,一般认为起源于关节的滑膜、滑囊或发生于腱鞘,以20~40岁多见,男性居多(占60%),多位于关节及其附近,下肢多见,以膝、足、踝、腕、肘为排列顺序 [1],亦见于骨盆关节。开始时发病较慢,无症状或仅感局部疼痛,以后发现肿块(此阶段极易误诊,我院术前有8例误诊为普通软组织肿瘤),进一步肿块逐渐增大,可有压痛及关节活动受限。肿块是其主要临床表现,直径1~20cm,触之较柔软,与周围组织分界较清楚,可有散在不规则的钙化斑点、出血及坏死。邻近骨质虫蚀状破坏或压迫呈囊状透光区,可有骨膜反应,尤其是发生于骨干旁者,一般关节无明显改变,个别侵入关节使关节受累。动脉造影有一定价值,肿瘤区血供丰富,有多的毛细血管新生或血管湖 [2] 。CT可较早发现软组织肿块及小的骨破坏。MRI除早期发现软组织肿块外,T 1 WI及T 2 WI可见出血所致的高信号,SE序列肿瘤信号不均匀,可呈高、中、低3种信号同时存在,无特异性 [3] 。

  病理上大体切面呈鱼肉状,可见出血、坏死组织、钙化灶及囊变区。镜检可见大小一致及紧密排列的梭形细胞,细胞间质很少,偶然见腺体形成。

  鉴别诊断:周围型骨,一般发病年龄较大、骨质破坏及骨膜反应明显;色素沉着绒毛性滑膜炎,该病软组织肿块一般位于关节内,成分叶状,常使关节内有积液。一般认为位于关节附近的病变不典型时,应高度怀疑滑膜肉瘤。

  目前多排螺旋CT对于证实、除外软组织肿瘤的存在,尤其确定血管形成的程度、肿块与血管的关系已不逊色于血管造影。

  我院所见病例,基本同上述,但也有另外一些特点:(1)以肿块就诊者多见,但发生于深部位关节的,如骶髂关节部位,多以疼痛就诊;(2)深部关节的多有骨改变及钙化;(3)下肢多见,我院所见以踝关节多,而非膝关节,其次为骶髂关节;(4)误诊率较高,确诊时都已晚期,我院术后3个月发生转移者(以肺转移为主)为9例,术后生存最长者2年,只1例,为肿块小者。因此,要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但患者本身对于轻度疼痛或无痛性关节旁小肿块不加以重视,致使延误诊断多见。

  总之,当关节旁有软组织肿块,要考虑该病,如伴有疼痛且X线片或CT有钙化斑时,则对诊断该病更有价值。

(实习编辑:钟少玲)

Copyright@2015-2025 肿瘤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