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的针灸疗法
(一)针灸抗癌的作用与机理
大量的临床实践和现代医学研究结果表明:针灸疗法治疗疾病具有三大作用,癌症妈妈,妈妈癌症,癌症豆,美国癌症,中医癌症,癌症的疗法,即镇痛作用、增强机体防御免疫作用和对机体各系统功能的调节作用。这三大作用对于癌症的治疗,都是不可缺少的。而且,针灸疗法防治癌症已为多年的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所证实,针灸抗癌作用主要体现在:能够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抑制癌瘤生长,缩小瘤体及至消散肿瘤,可抗放、化疗副反应,缓解癌性疼痛,改善临床症状,延长癌症思者的生存期,从而达到提高生存质量,并从根本上治愈癌症的目的。
针灸治疗癌瘤的作用途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癌瘤的间接治疗,即通过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来抑瘤、抗癌;另一方面则是直接作用于瘤体,以杀灭癌瘤细胞,并消散瘤体。
1.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1)增强人体免疫功能,是针灸抗癌瘤治疗的主要机理。临床观察资料表明,针灸对肿瘤患者低下的免疫水平有较好的提升作用,部分患者几乎达到正常水平,且免疫指标上升与临床症状的缓解具有一致性。实验研究也表明,针灸对人体细胞免疫功能有显著影响,能提高细胞免疫水平。针灸治疗后,EAFR(即玫瑰花环形成试验)形成率、淋巴细胞转化率均明显升高,T淋巴细胞总数上升,巨噬细胞活力增强,这些对于以细胞免疫为主的癌瘤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而且,针灸治疗还能提高肿瘤病人的免疫监视功能,使具有抗癌能力的免疫活性细胞NK细胞(即自然杀伤细胞)、LAK细胞(即淋巴因子活化的杀伤细胞)活性增强:此外,针灸治疗后血清成分起变化又可对抗肿瘤病毒等。
(2)日本有学者用灸法对肋Ehrlich固体癌进行治疗,于施灸后癌肿缩小到1/2与1/4时,分别进行组织学检查,结果认为癌肿缩小不完全是单纯灸法烧灼效果,灸法对提高患者机体免疫功能有重要作用。为观察灸法对肿瘤的免疫作用,进行了动物实验,结果表明:灸疗对动物移植性肿瘤具有抗癌作用;施灸部位的皮肤组织提取物含有抗癌物质;其抗癌因子是施灸的物理性刺激对机体的一种非特异性反应,它的抗癌作用是非特异性的,可能与机体内的某种因子起协同作用有关。
(3)有学者进行实验观察微波针灸治疗肿瘤的机理研究,取穴双侧足三里、三阴交,对49例肿瘤患者作治疗前后免疫功能测试,发现微波针灸后患者血清溶菌酶与白细胞上升呈正相关关系,T细胞亦有增高趋势,提示微波针灸确实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
2.抑制癌瘤生长
(1)临床研究中观察到,采用浅刺、留针、艾灸等方法,治疗晚期肝癌、胃癌、直肠癌、肾癌、乳腺癌患者,通过外观和x线肿瘤影像发现,肿瘤停止生长,且患者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延长了生存期。
(2)实验研究也证明了针灸的抑瘤作用。在艾灸大椎、关元等穴后发现,瘤体重量明显轻于对照组。并且发现,灸后瘤体内癌细胞生长不活跃,部分细胞破坏严重,肿瘤与周围组织之间还形成一层包膜包裹。目前认为,针灸抑制癌瘤生长的作用与针灸激活了带瘤机体的免疫系统,激活了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增强了带瘤机体抗肿瘤免疫反应能力有密切关系。
(3)针灸抑瘤作用提高了带瘤机体的存活率,使带瘤生存的设想成为可能,故可作为带瘤生存治疗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针灸对早期肿瘤的生长抑制更为明显,故提示针灸可以用来治疗某些癌前期病,从而预防癌症的发生。
3.缩小肿瘤,消散肿瘤
(1)在肝癌患者的针灸治疗中发现,肿瘤的消失形式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大肿瘤逐渐缩小而消失,一种是大肿瘤分散为若干个小肿瘤逐渐消失。
(2)实验研究也证实:灸疗(指艾灸)能使瘤体重量减轻;并且观察到,灸后瘤体内除大量癌细胞破坏外,还具有淋巴细胞浸润。说明施灸使正常组织对癌细胞产生了抵抗作用。
(3)有资料报道,近年来的实践表明,针灸局部治疗不会增加肿瘤的转移串。而且随着局部肿瘤的消退、萎缩,已出现的远端转移灶,有被抑制或出现转阴的现象。目前认为,局部治疗也能产生抗肿瘤的免疫反应,从而能够导致转移的消失。
4.抗放疗、化疗副反应
(1)大量的临床实践和医学研究表明,针灸具有对抗放疗、化疗毒副反应的作用。针灸能够解除放、化疗所致的骨髓抑制、免疫抑制,可使白细胞在短期内迅速回升,并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且具有见效快,效果显著,无副作用的特点。
(2)针灸疗法也常用于减轻放疗、化疗引起的神经、消化道反应,能够明显缓解恶心、呕吐、乏力、头晕、失眠等症状。临床对症取穴治疗显示,放、化疗患者接受针灸治疗后,其胃肠道、神经系统反应明显少于对照组,并为顺利完成效、化疗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5,缓解癌性疼痛
(1)针灸的镇痛作用在缓解癌性疼痛方面显示了巨大的优势。《国外针灸动态》报道,有学者对50例癌性疼痛患者使用针刺疗法止痛。研究结果表明,针刺疗法对这种疼痛有短期的缓解作用,有些患者可产生较长期的疗效。一船情况下,针法能减轻病人疼痛,并无副作用。
(2)疼痛是中晚期癌症患者最常见、最痛苦的症状之一:因此,癌症疼痛治疗也是癌症治疗中一个重要的方面。针灸治疗以疏通经络,调畅气血为主,因而能够取得气血通利,“通则不痛”的良好效果。
(3)现代医学研究认为,针灸缓解癌痛,与针刺等刺激激活了内源性镇痛系统(EAS)有关。内啡肪、脑啡肪等阿片样物质大量释放,与痛觉敏感神经元的阿片受体相结合,使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导致cAMP水平下降,从而降低了该神经原对损伤刺激的兴奋性,能够调节脊髓上行传导疼痛途径的活动,达到镇痛的目的。
6.改善临床症状
(1)针灸疗法既能够缓解肿瘤膈塞闭结,上下不通的局部症状,又能改善正气虚损的全身症状,特别是对于现代医学尚无肯定疗效的症状如灼痛、酸痛、伴有麻木的疼痛、腹胀、浮肿、倦怠、肢冷等,针灸疗法也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这些已成为目前临床公认的现象。
(2)有资料报道,湖北医学院对30例食管癌滴水不入的患者进行针灸治疗,分两组治法交替应用。第一组耳针刺咽喉透食道,均双穴,留针反复捻转,体针取天突,手法:天突穴向下直刺2—3寸,进针得气,大弧度捻转后迟针。第二组耳针同第一组,体针取天鼎穴斜透天突穴,得气后留针45分钟。治疗结果:24例针后能进半流质或普食,4例能进流质,2例无效,总有效率达鲍%以上。
(3)临床研究资料表明,针灸能够解除食管癌、贲门癌等梗阻症状,明显缓解患者进食、吞咽困难等症状;对于肺癌患者,针灸能够改善呼吸困难,胸闷等症状,即通过针灸对全身机能活动的调节,都能够使病理的不正常状态向正常的生理状态转化,其中一部分患者可获得满意的恢复效果。
(二)抗癌常用穴位与辨证施治
1.抗癌常用穴位及其功效
(1)温补阳气常用穴:如关元、气海、神阙(灸)、命门、足三里等。
此组穴位可温补人体阳气,增强防卫机能,抗御癌瘤。近代研究表明,此组穴位,多可激发和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激发巨噬细胞的活力,提高淋巴细胞转化率,从而提高细胞免疫功能,增强机体抗癌能力。
(2)补脾益肾常用穴:如足三里、脾俞、胃俞、中脘、三阴交、内关、公孙、肾俞、命门、气海、关元等。
此组穴位滋养先天,补养后天,培元固本,增强机体抗肿瘤的能力,达到阻抑癌瘤发生、发展的治疗目的。近代研究资料表明,以上补脾益肾穴位,可增强机体免疫机制,激活肝、脾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促使造血功能活跃、白细胞总数增加及吞噬功能加强,对抗放、化疗的毒副反应。
(3)养血升白常用穴:如大椎、肾俞、关元、命门、胃俞、脾俞、肝俞、血海、足三里、三阴交、太冲、气海、内关、太溪等。
此组穴位可控脾养血,补肾生髓,对放、化疗所致白细胞减少有一定疗效。近代研究表明,此组穴位能够兴奋骨髓造血系统,促进造血机能的恢复,提升白细胞。
(4)气阴双补常用穴:如足三里、三阴交、涌泉、太溪、太冲、气海、肾俞、肝俞等。
此组穴位可益气养阴,生津润燥。适用于放、化疗所致的火毒内攻,阴虚内热和晚期患者阳损及阴.气血虚损等证。
(5)软坚化痰常用穴:如丰隆、公孙、行间、阴陵泉、鱼际、间使、合谷、外关、脾俞、肺俞等。
此组穴位的现代研究表明,可疏通淋巴管道,促进淋巴和血液循环,提高巨噬细胞吞噬能力等作用。
(6)活血化瘀常用穴:如三阴交、足三里、合谷、太冲、阳陵泉、血海、百会、大椎、脾俞、膈俞等。
此组穴位的现代研究表明,可扩张微血管,增加血流量,促进免疫活性细胞保人瘤体,抑制癌瘤细胞的生长,还能够抑制血小板聚集,促进纤维蛋白溶解,破坏肿瘤周围及癌灶内纤维蛋白凝集,从而阻止癌细胞着床,防止肿瘤的生长和转移。
2.针灸抗癌的辨证施治
(1)气滞血瘀证宜理气活血,化瘀消积,本证常用的针灸穴位有足三里、阳陵泉、脾俞、太溪、三阴交、内关等。
(2)痰湿凝聚证宜化痰祛湿,软坚散结,本证常用的针灸穴位有内关、足三里、脾俞、胃俞、中脘、三阴交、合谷、间使等。
(3)热毒内炽证宜清热解毒,扶正祛邪,本证常用的针灸穴位有合谷、内关、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百会、神阙(灸)等。运用针刺治疗,每日1次,每次留针10分钟;神阙用艾条灸,每日2次,每次5分钟。
(4)气血不足证宜补养气血,本证常用的针灸穴位有足三里、内关、三阴交、阳陵泉等。运用针刺治疗,每日1次,每次留针10-15分钟。
(5)脏腑亏虚证宜温补脾肾,养益气血,本证常用的针灸穴位有足三里、三阴交、脾俞、太溪、内关等。运用针刺治疗,隔日1次.每次留针15—30分钟,15次为1个疗程。
(6)气虚血癌证宜补气化被,本证常用的针灸穴位有内关、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等。运用针刺治疗中用补法,肝区疼痛者加肝俞。
(7)阴虚火旺证宜滋阴清热,本证常用的针灸穴位有太冲、合谷、三阴交、肺俞、足三里等。运用针刺治疗中用补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10—15分钟,间断捻针,每5—7天为1个疗程。
(8)阳虚水泛证宜健脾益气,温肾行水,本证常用的针灸穴位有水分、气海、足三里、三阴交、脾俞、肾俞等。运用针刺治疗中多用补法,每日1-2次。艾灸以灸脾俞、肾俞为主,配合气海、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每日2-3次,每次以艾条灸10—15分钟。
临床上阴阳失调证的肿瘤患者,其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甚为复杂,有阴阳偏胜、阴阳偏衰,以及阴阳亡失等几方面,需有经验的医生诊疗判断,这里就不介绍了。
(四)病症的针灸止痛法
疼痛是癌症最痛苦的症状之一,有资料报道,在癌肿发展过程中,约70%-87%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疼痛。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全球每天约有350万人忍受着癌病的折磨,其中30%患有剧烈的疼痛:因此,有效地控制癌性疼痛,使之较少痛苦或无痛苦的生活,对癌症患者来说才是最重要的。
对于癌症直接浸润引起的疼痛,癌症发展压迫神经而发生的疼痛、剧病,以及癌瘤迅速增大而引起的牵引痛和长期卧床与衰弱引起的疼痛,针灸均有较好的止痛作用。本篇着重介绍针刺(以体针法为主)对常见癌痛的止痛方法。
1.脑瘤痛的针灸止痛法
(1)点刺法:点刺太阳穴出血,对颅压增高的头痛有较好的缓解作用。具体方法如下:取两侧太阳穴,先用75%酒精消毒,继之取消毒过的三棱针对准太阳穴迅速刺入半分或一分,然后迅速退出,以出血为度。出血后不要按闭针孔,待停片刻后用干棉球擦净并轻按针孔即可。
(2)体针法:取太阳、风池、百会、上星、合谷。每次选2-3穴,中等刺激、留针15分钟,可收到迅速止痛的效果。
2.上颌窦癌痛的针灸止痛法
体针法:主穴取迎香、百会、上星、合谷。配穴取攒竹、印堂、通天、风池。每次选用1—2对穴位,中等刺激,每次留针5—10分钟。7天为1个疗程。
3.鼻咽癌痛的针灸止癌法
体针法:取巨髎透四白、合谷、支沟穴。常规皮肤消毒,快速进针,到达穴位深度,产生酸、麻、胀感。中等度刺激,留针5-10分钟.每日1次,5天为1个疗程。
4.喉癌痛的针灸止痛法
体针法:取合谷,支沟(均双侧)。皮肤常规消毒后,快速进针,得气(有酸、麻、胀感)后,中度刺激运针2分钟,留针5分钟。7天为1个疗程。
5.甲状腺癌痛的针灸止痛法
体针法:取扶突、合谷、风齿疮(内关穴直上0.5寸处),皮肤消毒后,快速进针,持有酸、麻、胀感后,留针10分钟。
6.肺癌痛的针灸止痛法
体针法:取三阳络、部门、下翳风、外关、内关、合谷。每次选用3穴为1组,即三阳络透路门配下翳风或外关透内关配合谷,交替应用。皮肤常规消毒,快速进针,待有酸、麻、胀感后留针10分钟,可使疼痛减轻或缓解。若效果不佳时,可加针太渊穴。每日针刺1次,5天为1个疗程。
7.食管癌痛的针灸止痛法
体针法:取曲池(双)、商阳(双)、足三里(双)、启膈、廉泉。穴位皮肤常规消毒,快速进针,中度刺激,待病人有明显的酸、麻、胀感觉后,留针5—10分钟。每日针刺1次,5天为1个疗程。
8.胃癌痛的针灸止痛法
体针法:取中肮、内关(双)、足三里(双),中等刺激.每次留针10分钟。可使疼痛缓解或暂时消失。若止痛效果不明显,可加针公孙穴(双)。如天针灸用具,可用食指垂直点压上述穴位,每次15秒,然后放松,间隔15秒再按压.反复15次。
9.肝癌痛的针灸止痛法
体针法:主穴:肝炎点(右锁骨中线直下,肋弓下缘2寸处)、足三里。配穴:阳陵泉、期门、章门、三阴交。一般只用一个主穴,除肝炎点外,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均取双侧;章门、期门局部取穴即可,每次只用2-3个穴位。宜缓慢进针,肝区穴位进针不宜深,切忌提插。可留针30分钟,每隔5-10分钟震刮针柄1次,亦可长时间留针,但要注意监护,保持体位,以免折针。每日针刺1-2次,当日第2次针刺时,不复用前穴。一般进针后,疼痛渐止,止痛维持时间可达10余小时,再发疼痛时,针刺止痛效果亦佳,留针时间长者,止痛效果更好。国内学者熊浴家用此方法治疗肝癌痛11例,均获较好的止痛效果。
10.胆囊癌痛的针灸止痛法
体针法:取足三里、三阴交(均双侧)、胆囊穴。皮肤常规消毒,快速进针,待有明显的酸、麻、胀感后,留针5分钟。每日1次,或痛时针刺。5-7天为1个疗程。
11.胰腺癌痛的针灸止痛法
体针法:取三阴交、太冲、公孙穴〔均双侧),常规皮肤消毒,快速进针,有明显的酸、麻、胀感后.留针10分钟。5—7天为1个疗程。
12.大肠癌痛的针灸止痛法
体针法:取足三里、上巨虚、蠡沟(均双侧或左侧)、五枢、维道。快速进针,待得气(即有酸、麻、胀感)后,给予中等度刺激。留针5—10分钟,5天为1个疗程。
13.乳腺癌痛的针灸止震法
体针法:取肩井、下翳风、外关、曲池穴(均患侧或双侧)。常规皮肤消毒后,快速进针,到达穴位深度时,出现酸、麻、胀感,留针10分钟,可使疼痛立即减轻或消失,若效果不明显时,加针患侧足临泣穴。每日1次,5-7天为1个疗程。
14.宫颈癌痛的针灸止痛法
体针法:取三阴交、蠡沟、太冲(均双侧)。常规皮肤消毒,快速进针,到达穴位深度,中等刺激,产生酸、麻、胀感,此时疼痛可明显减轻或暂时消失。若止痛效果不明显时,加针双侧白环俞,可收迅速止痛之效。
15.子宫体癌痛的针灸止痛法
体针法:选用腰俞、命门、带脉、次髎、三阴交穴位。皮肤常规消毒后,快速进针,到达穴位深度,产生酸、麻、胀感,中度刺激运针2分钟,留针10分钟,每日1次,5天为1个疗程。
16.肾癌痛的针灸止痛法
体针法:取昆仑、太溪、陷谷、太冲、太白、合谷、外关、郄门、后溪穴。皮肤常规消毒后,快速进针,到达穴位深度,即有明显的酸、麻、胀感,中等刺激运针2分钟.留针10分钟,5—7天为1个疗程。
17.膀胱癌痛的针灸止痛法
体针法:取三阴交(双)、中极、关元。皮肤常规消毒后,快速进针,到达穴位深度后产生酸、麻、胀感,中等度刺激,留针5-7分钟,5天为1个疗程。
(五)抗癌针灸疗法的注意事项
(1)毫针刺法适用于肿瘤各期的治疗,其中尤以体针法效果为好,多用于肿瘤患者免疫功能低下,放、化疗副反应,癌性疼痛,以及癌瘤晚期虚损症状明显者。
(2)毫针刺法的常规操作方法中,针刺穴位皮肤必须严格消毒,针刺穴位快速进针后,行提插、捻转等手法至患者出现酸、麻、胀(或重)等“得气”感觉为度。将针留置腑穴内约10-30分钟,即可出针。
(3)针刺法国针期间,可间歇运针,以加强针感。由于癌瘤患者多正虚邪盛,毫针刺激量不宜过大,要以息者能够耐受为度。
(4)艾条温和灸法适用于肿瘤各期的治疗,即将艾条一端点燃,对准施灸穴位或肿瘤部位,距皮肤2—3厘米处进行熏烤,至局部皮肤红晕、灼热为度。要特别注意,施灸时勿要烫伤息者皮肤,一般可灸10。15分钟。施灸神团穴时,艾条温和灸时间以5分钟为宜。
(5)体针针刺法运针中,要强调的是,必须注意监护,保持体位,以免折针,造成严重后果o
(6)如无针灸用具,也可用食指(须修剪指甲,并洗净)垂直点压施针穴位,每次15秒钟,然后放松,间隔15秒钟后再按压,反复10-15次,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
(六)常用穴位的部位与手法
鱼际:第一掌骨中点,赤白肉际处。直刺0.5-0.8寸。
商阳:食指挠侧指甲角旁约0.1寸。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合谷:手背,第一、第二掌骨之间,约平第二掌骨中点处。直刺0.5-1寸。
曲池:屈肘,成直角,当肘横纹外端与肋骨外上韶连线的中点。直刺1-1.5寸。
扶突:喉结夯旁3寸,当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与锁骨头之间。直刺0.5-0.8寸。
迎香:鼻翼外缘中点,旁开0.5寸,当鼻唇沟中。斜刺或平刺0.3-0.5寸。
四白: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中。直刺或斜刺0.3-0.5寸不可深刺。
足三里:骸骨下缘、外膝眼下3寸,胫骨嵴外一横指处。直刺1—2寸。
上巨虚:足三里穴下3才。直刺1—2寸。
丰隆:外踝高点上8寸,在胫腓两骨之间.直刺1—1.5寸。
陷谷:足背第二、二跖趾关节后凹陷中。直刺或斜刺0.5-1寸.
大白:第一跖骨小头后缘,赤白肉际。直刺0.5-0.8寸。
公孙: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缘,赤白肉际。直刺0.6。
三阴交:内踝高点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直刺1—1.5寸。
阴陵泉:胫骨内侧髁下缘凹陷中。直刺1—2寸。
血海:髌骨内上缘2寸。可以简便取穴法:患者屈膝,操针者以左手掌心按于思者有膝骸骨上缘,二至五指向上伸直,拇指约里45°斜置,拇指尖下是右侧血海穴。对侧取法仿此。直刺1-1.5寸。
后溪:握拳,第五指掌关节尺侧,横纹头赤白肉际。直刺0.5-1寸。
攒竹:眉头凹陷中。平刺0.5-0.8寸。此穴禁灸。
通天:承光穴后1.5寸。平刺0.3-0.5寸。
肺俞: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l.5寸。斜刺0.5—0.8寸。
膈俞: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斜刺0.5-0.8寸。
肝俞: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斜刺0.5-0.8寸。
脾俞: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斜刺0.5-0.8寸。
胃俞:第十二胸推棘突下,旁开1.5寸。斜刺0.5-0.8寸。
肾俞: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斜刺0.5-1寸。
白环俞:第四骶椎棘突下,旁开1.5寸。直刺1-1.5寸。
次髎:第二能后孔中,约当髂后上棘下与督脉的中点。直刺1-1.5寸。
昆仑:外踝高点与跟腱之间凹陷中。直刺0.5-0.8寸。
涌泉:于足底(去趾)前1/3处,足趾跖屈时呈凹陷。直刺0.5-1寸。
太溪:内踝高点与跟腱之间凹陷中。直刺0.5-l寸。
郄门:腕横纹上5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直刺0.8-1.2寸。
间使:腕横纹上3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直刺0.5-1寸。
内关: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直刺0.5-1寸。
外关:腕背横纹上2寸,桡骨与尺骨之间。直刺0.5—1寸。
支沟:腕背横纹上3寸,桡骨与尺骨之间。直刺0.8—1.2寸。
三阳络:支沟穴上1寸,桡骨与尺骨之间。直刺0.8-1.2寸。
翳风:乳突前下方,平耳垂后下缘的凹陷中。直刺0.8-1.2寸。
风池: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凹陷中,平风府穴处。针尖微下,向鼻尖斜刺0.8—1.2寸,或平刺透风府穴。
带脉:第十一肋端直下平脐处。直刺1—1.5寸。
五枢:在侧腹,髂前上棘之前0.5寸,约平脐下3寸处。直刺1-1.5寸.
维道:五枢穴前下0.5寸。直刺或向前下方斜刺1-1.5寸。
阳陵泉:肋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直刺l-1.5寸.
太冲:足背,第一、二历骨结合部之前凹陷中。直刺0.5-0.8寸。
蠡沟:内踝高点上5寸,胫骨内侧面的中央。平刺0.5-0.8寸。
章门:第十一肋端。直刺0.8-1寸。
期门:乳头直下,第六肋间隙。斜刺或平刺0.5—0.8寸.
命门:第二腰椎棘突下。向上斜刺0.5-1寸。
百会: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可简便定位:耳尖直上,头顶正中。平刺0.5—0.8寸。
上星:前发际正中直上l寸。平刺0.5-1寸:
中极:脐下4寸。直刺l—1.5寸。
关元:脐下3寸。直刺l—2寸。
气海:脐下1.5寸。直刺1—2寸。
神阙:脐的中间。因消毒不便,所以一般不针,多用艾条或艾炷隔盐灸.
水分:脐上1寸。直刺1-2寸。
中脘:脐上4寸。直刺1—1.5寸。
廉泉:舌骨体上缘的中点处。向舌根斜刺0.5-0.8寸.
印堂:两眉头连线的中点。平刺0.3-0.5寸.
太阳:眉梢与目外毗之间向后约1寸处凹陷中。肿瘤的研究,肿瘤研究,肿瘤妇科,防肿瘤,肿瘤挂号,中国肿瘤,胆肿瘤,肿瘤意思,直刺或斜刺0.3-0.5寸,或点刺出血。
胆囊穴:阳陵泉穴下l.2寸处。直刺1.2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