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癌术前放疗进展(二)

肿瘤治疗 2017-04-13 13:22肿瘤治疗www.zhongliuw.cn
直肠癌术前放疗进展(二)

2.3 超分割放疗 术前超分割放疗的研究报道不多。有作者报道了术前超分割放疗治疗局部晚期(T3/T4)直的I/II期临床研究及术前超分割放化疗剂量递增I期临床研究[23]。术前放疗50Gy(盆腔45Gy,肿瘤处再追加5Gy),每次1.25Gy,每天照射2次。或术前放疗盆腔照射45Gy(每次1.8Gy)后,超分割加量照射1.2Gy/次,每天2次,至总剂量54.6Gy(剂量水平I),57Gy(剂量水平II)和61.8Gy(剂量水平III)。结果显示pCR14%~17.4%,病理降期56%,病灶距肛门≤6cm者的保肛率为70%,3年局控率90.5%~96%。无病生存率72%~74.6%。3级急性毒副反应为皮肤反应4%~33%,直肠炎19%,腹泻19%,粒细胞减少4%,心脏毒性4%。3~4级与放疗相关的晚期损伤发生率为8%。上述资料显示全程或局部加量超分割放疗是可行的,降期效果明显,有很高的局控率,即使在61.8Gy水平,毒性反应仍可接受。当然,还需要积累更多的病例来证实治疗结果。
2.4 三维适形放疗(3D-CRT): 采用常规照射技术时,因受盆腔正常组织的限制,很难进一步提高直肠肿瘤局部的剂量。而三维适形放疗则根据肿瘤的形状来设计照射野,通过采用共面或非共面进行照射,来提高肿瘤局部剂量,而尽可能减少直肠周围的小肠和膀胱的受照射剂量。一般用于不可切除或复发的直,近年已有文献报道[24]。在盆腔放疗45Gy(每次1.8Gy,每天1次,每周5次)的同时,同步每周1~2次3D-CRT(肿瘤处局部小野90cGy/次),至肿瘤总量为49.5Gy~54Gy,同时行5-氟尿嘧啶化疗。结果显示,3年总生存率82%,无复发生存率69%,pCR24%,如肿瘤计划靶体积(PTV)<200cm3,pCR达50%。3或4级毒性反应发生率24%,小肠受照射体积及肿瘤PTV与毒性反应密切相关,当≥150cm3的小肠受照射剂量>40Gy及肿瘤PTV≥800cm3时易发生。
2.5 放射治疗与化疗新药的联合 直肠癌术前放疗联合5-氟尿嘧啶化疗的作用已得到了肯定,随着化疗新药(如草酸铂、依利替康等)的出现,有不少学者将其与原治疗方案进行联合使用。近期美国Mehta等报道了术前放疗结合依利替康和5-氟尿嘧啶治疗T3直肠癌的II期临床试验结果[25]。放疗照射淋巴引流区45Gy和原发肿瘤50.4Gy(每天1.8Gy),同步化疗依利替康(50mg/m2,第1,8,15和22天)和5-氟尿嘧啶(每天200mg/m2,每周7天,第1~33天)。完成放化疗后6~10周手术。结果显示,pCR37.5%,降期71%。急性毒性反应较明显,56%的患者需降低化疗剂量和中断放疗时间>3天,III度腹泻28%,粘膜炎21%,直肠疼痛21%,腹部绞痛9%,未观察到IV度毒性反应。有关草酸铂与放疗联合治疗直肠癌的报道较少。法国里昂在进行了直肠癌术前放疗联合同步草酸铂和持续5-氟尿嘧啶加甲酰四氢叶酸钙化疗I期临床研究的基础上[26],最近又报道了术前草酸铂、5-氟尿嘧啶化疗联合同步放疗治疗局部晚期直肠癌的II期临床研究的结果[27]。放射治疗剂量为50Gy/5周,第1周和第5周同步化疗第1天草酸铂130 mg/m2,第1~5天持续静脉滴注5-氟尿嘧啶 350 mg/m2和甲酰四氢叶酸钙100 mg/m2,放化疗结束后5周手术。结果显示临床有效率为75%,pCR达15%,保肛率为65%,3级毒性反应发生率为17.5%,10%的患者因术后吻合口瘘或盆腔脓肿需再次手术,无术后死亡发生。阿根廷报道了对不能切除的T3/T4直肠癌每天低剂量草酸铂25mg/m2,5-氟尿嘧啶375mg/ m2,甲酰四氢叶酸钙20mg/ m2,每周4天,在第1和第5周与放疗同步进行。在放疗第3周给予草酸铂50mg/ m2;放疗结束后再给1周期草酸铂加5-氟尿嘧啶和甲酰四氢叶酸钙。放化疗结束后4周进行手术,根治性切除率75%(42%的患者保留了括约肌);pCR25%。结果显示低剂量草酸铂联合化疗和同步放疗是可行的且非常有效,毒性反应可接受[28]。从上几项研究结果可见,虽然术前同步放化疗有一定的毒性反应,特别是与依利替康联合应用时急性反应较重,但仍可接受,且并未增加手术并发症。该治疗模式降期效果明显,有较高的病理有效率,当然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3. 结论与展望 自1994年巴黎会议建议直肠癌术前治疗采用放化疗相结合,至今无论在手术方式还是术前、术后放化疗方面都有了许多新的进展。放疗技术进展包括优化分割(如超分割放疗),三维适形/调强放疗(进一步精确肿瘤治疗体积,减少正常组织的照射,增加治疗比)等[29]。化疗药物新的给药途径包括5-氟尿嘧啶持续和时辰给药,以及联合应用新药如草酸铂、依利替康等。新的靶向治疗药物如C225、ZD1839和OSI等与盆腔放疗联合使用正在研究中,但仍需Ⅲ期临床研究来比较这些方案与传统治疗方案的优劣。检测癌旁粘膜组织中与预后相关的分子标记物如p53突变率,PCNA阳性表达率等可能有助于选择合适病人进行术前联合治疗。 参考文献略

Copyright@2015-2025 肿瘤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