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肿瘤,存活率提高一倍
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和社会发展的重大疾病,已成为人类死亡的重要原因,目前,中国每年癌症患者发病人数大约250万,因癌症死亡人数约180万,而且呈现年轻化和逐年上升趋势,全国癌症的平均5年存活率目前仅为25%,其中为10%,为3-5%,胃癌20%,食道癌10%, 大肠癌40%, 鼻咽癌20%-40%, 乳腺癌70%,宫颈癌2期40%,3期30%, 卵巢癌30%, 脑瘤25%,肿瘤的防治形势不容乐观,其根本原因:手术不能解决肿瘤的转移和复发问题,化疗毒副作用大,有效率很低,不能根治。中医药治疗肿瘤有着独特的优势和良好的疗效,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如今已经成为肿瘤治疗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中医药防治肿瘤的历史
中医药治疗肿瘤有5千多年的历史,如今已逐渐形成了一门新的医学学科,并具有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和辨证论治规范。
中医肿瘤防治方法起源于先秦时代,其实早在殷商时代的殷墟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瘤”的病名记载。而在先秦时代的《周礼》中就提到有“疡医”,并详细记载了肿疡的治疗方法。至战国—秦汉时期,就形成了很成熟的防治体系。《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经典著作的相继问世,使人们对肿瘤的认识由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在肿瘤防治方面,提倡用整体观念来认识,用辨证论治来治疗,《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所说:“坚者削之,客者除之,结者散之, 瘤者攻之,薄之劫之,开之发之,适事为度。“客者除之”,“瘤者攻之” 就是说肿瘤一类的疾病必须用攻下逐瘀的方法排出体外,《黄帝内经*灵枢*水胀》:中说:“石瘕何如?歧伯曰:石瘕生于胞中,寒气客于子门,子门闭塞,气不得通,恶血当泻不泻,衃以留止,日以益大,状如怀子,月事不以时下,皆生于女子,可导而下之”,石瘕,相当于今天的宫颈癌,就是说,象宫颈癌这类的恶性疾病疾病可以用排出肿瘤的疗法来治疗。此后,历代医家在《黄帝内经》的原则指导下,不断发展和创新。 汉*张仲景《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记载:“积者,脏病也,终不移;聚者,腑病也,发作有时,辗转痛移,为可治;……”提示了肿瘤的病机不同,预后不同,治法不同。同时《伤寒杂病论》还为后世留下了桃仁承气汤、下瘀血汤、桂枝茯苓丸等著名方剂,至今仍广泛用于、胰腺癌、、子宫颈癌等恶性肿瘤的治疗。晋唐—明清时期是中医肿瘤防治体系进一步发展阶段。宋代《卫济宝书》首先出现“癌”字的记载。这一时期的论著中,可以见到各种肿瘤的具体临床表现,如《仁斋直指方》对癌的症状进行了仔细的描述:“癌者,上下高深,岩穴之状,颗颗类垂,毒根深藏”;而且还有了对于恶性肿瘤的辨证论治,如对于噎膈(食管癌),朱丹溪认为应该“滋养津血,降火散结”,张景岳主张“当以脾胃为主”,“宜从温养,宜从滋润”,而清代名医王清任认为应从瘀论治等等。这一时期,也为后世治疗肿瘤创建了许多广为应用的方剂,如小金丸、蟾酥丸、活络效灵丹、犀黄丸等。三千来,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创新和临床经验的积累,在肿瘤的治疗方面积累了非常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有效方法,这是一笔世界医学史上绝无仅有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对人类做出的巨大贡献,如果深入挖掘,癌症的攻克指日可待,如今,中医治疗肿瘤具有治愈率高,远期疗效好等优势,尤其在晚期癌症方面具有提高治愈率,减轻放化疗毒副反应,促进骨髓造血功能,同时也形成了关于各种肿瘤的临床治疗方案,并为广大患者所接受。
建国以来中医药防治肿瘤取得的成绩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医治疗体系的参与使肿瘤治疗的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中医药也在国际上产生了很强的影响。如今,已开始走向世界,纵观半世纪的工作,主要在以下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一,中草药研究方面
中医药防治肿瘤研究的现代化,最早是从抗癌中草药的筛选工作开始的,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已对3000余种中药和近300个复方进行抑瘤筛选,实验证实有效的中药有近200余种,其中半数已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实验临床验证,研制开发了长春新碱、喜树碱等近40个抗癌新品种,也为更合理的临床应用提供了依据。依据现代药理学分类方法,按治疗作用可分为两大类:
1,抗癌中草药(细胞毒作用类药物
对癌细胞有直接杀灭作用并经过了大宗临床验证的抗癌中药有青黛(靛玉红)、砒霜(三氧化二砷)、三尖杉等,并已制成了不同的制剂
2,具有免疫增强作用,生物反应调节剂样作用药物
通过调节机体的阴阳气血平衡,改善机体的生理病理状态,而达到抑制肿瘤的目的。如有抑瘤作用的猪苓、茯苓、香菇等的多糖类成分;黄芪、白术、人参、补骨脂、淫羊藿等药物及其复方具有生物反应调节剂样作用,同时也从另一个侧面发挥着抑制肿瘤的作用。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西医结合,临床与实验研究结合,运用砒霜治疗邪毒深重的急性早幼粒,取得世界公认的领先疗效,并在分子生物学水平上阐明“以毒攻毒”法对肿瘤细胞有诱导分化和促使细胞凋亡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