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待肺癌后果严重 肺癌治疗有新突破
肿瘤治疗 2020-04-15 17:37肿瘤治疗www.zhongliuw.cn
每年的4月15日~21日是由中国抗癌协会倡导发起的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今年的主题是“癌症防治共同行动”,旨在倡导“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打造健康支持性环境,广泛开展防癌科普宣传,提高全社会癌症防治意识和能力,有效遏制癌症带来的社会危害,切实降低癌症疾病负担。肿瘤患者免疫力低下,在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下,治疗是否受到影响?该如何调整治疗和康复方案?国际肿瘤治疗领域有哪些令人振奋的新进展?广州日报特推出“抗癌名医荟”全国肿瘤防治周特别报道,邀请20位癌症治疗名医,为患者“理性战疫、从容抗癌”支招。
今年的第26届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有点特殊——新冠肺炎疫情持续,抗疫+抗癌,衍生出不少新问题。
肺癌,是几乎人所皆知的“首癌”“第一杀手”,广东省人民医院肿瘤中心主任、肿瘤中心肺一科主任杨衿记教授指出,疫情期间,特别要警惕放弃防癌体检、及时规范治疗等,白白浪费防控和诊治肺癌的时机。
痛心:
“慢待”了肺癌,后果很严重
“近期的一个病人,让我非常痛心!”杨衿记说。
这位病人确诊为晚期肺癌,肿瘤直径已接近10厘米,检测发现他存在一个少见的驱动基因突变,正好广东省人民医院参与一项全球多中心特异性靶向新药的临床试验,患者有望纳入其中。没想到的是,杨衿记团队将患者信息、病例情况等网络报送国外医学中心,却因为新冠肺炎疫情,入组确认一等再等,最终等来了项目暂停,此时肿瘤增大了,左肺已经不张,只好进行化疗联合免疫治疗。
“虽然药物反应还可以,但他本可获得精准靶向治疗的,那是最好的机会。”杨衿记因此耿耿于怀。
疫情对于肺癌救治的影响,除了客观因素导致新药物临床试验的患者入组、药物投送、数据输送等,杨衿记更痛心的是很多主观误区“慢待”了肺癌。
有患者因为担心疫情期间去医院不安全,有症状选择“扛一扛”,不及时就医,结果导致复发、转移,甚至错过了治疗时机。
呼吁:
认真对待最基础的防癌体检
全国年新发肺癌病例多达78.1万例,防治形势依然严峻。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该如何正确面对肺癌?杨衿记坦言,从最根本的做起,严肃认真做好防癌体检。
国内外相当多的医学研究证实,低剂量螺旋CT作为早期肺癌的有效筛查手段,可显著降低肺癌20%的死亡率。
“以前我们建议像男性、抽烟、50岁以上的人群,每年做一次低剂量螺旋CT。”杨衿记指出,近年来的临床实践却发现,“50岁”这条线需要提前,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已经让40岁以上、无论有无抽烟史都每年做一次该检查。
一名40多岁的专业骨干,仗着身体一向不错,经常熬夜、加班加点,多年没有体检,结果症状出现时一下子确诊为3B期肺癌,已经做不了手术,好在有靶点,但综合治疗至今5年多,已经处于提早退休状态;比他更不幸的是,有差不多年纪的患者,发现时已经脑、肺肾转移,没有靶点,仅仅活了几个月。
“有低剂量螺旋CT这么好的肺癌早筛手段,千万别浪费了!”杨衿记指出,有条件的,应将它纳入防癌体检,放射剂量仅为正常CT的1/10,安全性、有效性好,值得有高危因素的人群每年做。
作为备选方案,杨衿记建议,正常体检时看看血清肿瘤标志物指标,虽然它是辅助性补充性的非确诊手段,但一旦癌胚抗原高了,结合病史、家族史、症状、影像学检查等,可帮助医生多一点手段与依据来分析判断肿瘤发生的风险。因此,当指标异常时,不要掉以轻心,置之不理,需要进一步做低剂量螺旋CT、胃肠镜等检查。
提醒:
不要图省事多开药
疫情期间,经常有患者提出“不手术,只吃药”“手术推迟做”,在杨衿记看来,患者可以提出意愿,但一切应以实际病情与治疗需要来定。
首先,偏早期肺癌的治疗,是以手术为主的多学科治疗,也就是俗话说的“能手术,说明有治愈的机会”;其次,择期手术可推迟,主要在部分患者需要先新辅助治疗,将肿瘤缩小或降期再做手术,这并不意味着用药可一直作为主要治疗手段,而应视为创造手术治疗条件。
杨衿记指出,疫情防控期间,很多患者认为自己身体条件不好,因而畏惧到医院。其实,目前所有规范服务的医院,都有一整套的防疫指引,对患者负责,无须担忧。
比如一进医院,首先要测一次体温,发热者马上指引到发热门诊,病史、疫区居住或旅游史、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等工作有条不紊;没有发热者,到专科就诊,也需要二次测体温,一人一诊室,一个患者最多一个家属陪同;收治住院同样要做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肺CT、病史调查等,就连陪护家属也要核酸检测阴性才行。此外,肺癌病人复查、再住院,肿瘤急症就医等,都有相应的防疫措施。
临床发现,有时肿瘤患者为图省事,希望多开药,疫情期间这种心态尤其明显。杨衿记指出,一般不建议肿瘤患者用药处方超过一个月,考虑到用药的安全性、疗效、副反应等,加上要定期进行CT、X光复查,医生体格检查皮疹等,所以患者不要图省事多开药。
当然,如果患者确实无法到院,有既往诊断证据、治疗经过等电子病历,视情况可由家人代为开药,但需要听声音、看视频和既往病历诊治资料确认患者病情。
不久前,一名男子因担心患有新冠肺炎,到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体检中心进行检查。CT检查结果让他大吃一惊:他并没有得新冠肺炎,却查出了早期肺癌。
“新冠肺炎的影像表现跟早期肺癌十分相似,临床症状也有容易混淆之处。”中山大学肺癌研究所所长龙浩教授坦言,疫情的发展对肺癌病人的治疗有相当大的影响,但医生通过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云诊室”、APP、医患微信群等渠道,竭尽全力为病人提供支持,助他们渡过难关。龙浩指出,近年来,在肺部转移瘤微创治疗以及局部晚期肺癌的新辅助免疫治疗等方面,都有令人振奋的消息传出,为病人带来新的希望。
新冠肺炎影像表现
与早期肺癌易混淆
“新冠肺炎的影像检查表现跟早期肺癌十分相似,病人肺部都会出现毛玻璃样的改变,区别在于新冠肺炎病人肺部的毛玻璃样改变范围较大,而肺癌相对较小。”龙浩表示,肿瘤可能阻塞支气管,病人也会出现发热等症状,临床表现也有与新冠肺炎易混淆之处,因此,肺癌专科医生在鉴别两者时需要格外小心。
近两个月来,肺癌研究所依照中大肿瘤防治中心的要求加强疫情防控,就诊者需进行新冠病毒核酸检测,住院病人还要进行胸部CT检查。科室在每个病区设置一间隔离病房,严防疫情波及住院肿瘤病人群体。
另一方面,龙浩率领团队利用医院“云诊室”、肺癌研究所APP平台、医患微信群、线上直播等方式,为已进入该院治疗序列的病人以及全国肺癌病人提供疫情期间的就诊指引和饮食营养策略的指导。此外,龙浩团队的医生们还参加了中大肿瘤防治中心组建的“党员线上医疗队”,为湖北荆州地区的肿瘤病友提供义诊。目前,科室诊疗量正逐步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
肺转移瘤治疗有突破
病人获得较好治疗效果
肿瘤病人最怕听到肿瘤转移的消息,那往往意味着病人的生命开始进入倒计时,但近年来随着肿瘤转移的治疗不断取得突破,传统观念正在被扭转。
“例如对于肺癌‘寡转移’,也就是肺癌转移到3个器官5个病灶,通过积极的外科治疗结合综合治疗,可以大幅度延长生存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甚至长期生存。”龙浩表示,肺也是恶性肿瘤最常见的转移部位,经过积极的外科治疗和局部治疗,也有更多肺转移瘤病人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以往,肺转移瘤病人通过外科手术,五年生存率约为30%。如何能让损伤更小,切除更彻底?龙浩利用手辅助胸腔镜双肺转移瘤切除术,通过一个切口,不损伤膈肌经双侧胸肋三角途径,可以全面探查双侧胸腔,并在手辅助下经胸腔镜行双肺转移瘤切除术。
相比传统的微创手术方式,龙浩采用新的手术路径,利用腹部单一手术切口,即人体自然腔隙通道,精准地完成双侧肺转移瘤切除,将损伤减到最小,而且能够最大程度地切除转移瘤。2001年至今,中大肿瘤防治中心采用新的路径进行肺转移瘤切除,使得病人术后五年生存率超过60%。
如今,龙浩团队正在探索从基因水平上摸清肺转移瘤的来源。“肺里长出的多个结节,性质和来源可能各不相同。”龙浩说,有位乳腺癌患者一侧肺部长出两个结节,最初接诊的医生按照传统观念,认为属于乳腺癌来源的肺转移瘤。按照传统治疗方案治疗三年后,这两个结节不见缩小,反而缓慢长大。“我们把它们切下来后发现,这两个结节属于两个独立的不同来源的病灶。”龙浩说,从基因水平找准肺转移瘤的来源,对于治疗策略的制定意义重大,最终将有助于提高疗效,改善患者的预后。
新辅助
免疫治疗传佳音
“外科医生不仅需要探索如何把手术做好,损伤更小,切得更干净,还要时刻关注新技术、新的药物、新的治疗思路。”龙浩说,不久前,他接连为三位肺癌局部晚期患者进行切除手术,在手术台上,他受到了很大的震撼。
“打开胸腔,两个病人肺里干干净净,肉眼看不到病灶,一个病人还有少许残留。要知道,在三个月之前,他们的影像检查结果还是标准的肺癌局部晚期!”龙浩说,这三位病人都接受了新辅助免疫治疗。免疫系统被成功激活后,精准攻击肿瘤,最终取得这样惊人的疗效。
目前,龙浩团队对肺癌局部晚期新辅助免疫疗法的临床研究还在进行中。展望肺癌治疗的未来,他相信随着新技术、新药物的运用,最终会令病人能获得更长的生存期和更好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