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血病具体概述

恶性肿瘤 2017-04-22 12:37恶性肿瘤www.zhongliuw.cn
白血病(Leukemia)是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

概述
 
 
 (Leukemia)是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其特征是骨髓、淋巴结等造血系统中一种或多种血细胞成分发生恶性增殖,并浸润体内各脏器组织,导致正常造血组织细胞受抑制,产生各种症状。白血病临床上常以发热、出血、贫血,肝、脾、淋巴结肿大为特点。
白血病一般按自然病程和细胞幼稚程度分为急性白血病(AML)和慢性白血病(CML),按细胞类型分为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等类型,临床表现各有异同之处。可经中药及化疗,大部分可达缓解,也可骨髓移植治疗,一部分可长期存活甚至治愈。
 
  白血病是国内十大高发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为2.76/10万人口,急性白血病明显多于慢性,而且逐年增加,近十余年来美国、日本、英国等国家白血病发生率和死亡率也有上升趋势,全世界约有24万急性白血病患者,我国估计有5万以上患者。
 
  白血病的病因多,目前还不是非常清楚,最早报告放射线工作者发生白血病是在1911年,以后得到了大量的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的证实;某些化学物质和药物与人类白血病发生的关系啊,一直受到国内外临床和实验室工作者的重视;白血病的病毒病因也是白血病病因学研究中的一个十分活跃的区域;另外还有遗传因素等。
 
  白血病的临床特征与血液中正常血细胞的减少以及白血病细胞的脏器浸润有密切的关系,各种白血病及其亚型的主要临床表现大致相同,但有些类型或亚型有其独特的表现。
 
  起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化学治疗(化疗),即以氮芥治疗恶性淋巴瘤,以叶酸拮抗剂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一直沿用至今。由于新的化疗药物的不断发现,以及采用联合化疗等策略的实施,至20世纪70年代白血病的治疗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儿童中约60%的患儿可长期无病生存,其中相当一部分被认为已治愈。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及成人ALL AML的CR率则在60%~70%,其中的20%~30%的病例也可获得长期无病生存。近20年由于分子生物学的迅猛发展和活性植物药材的发现和科学合理应用,阐明了杀灭肿瘤细胞的一种普通途径,即发生细胞程序性死亡--凋亡。
 
  人类对白血病的探索已有百余年历史,长期以来认为白血病是不治之症的阴影一直笼罩着医务界。进入21世纪后,伴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和诊断技术的提高、对于植物药材的合理发现和应用、预后判断更加准确、治疗的多样化更居针对性和有效性。事实说明,人类在克服白血病的征途上走进了新的领域。
 
急性白血病是一种或多种造血干细胞及祖细胞恶变,失去正常的增殖、分化及成熟能力,无控制的持续增殖,逐步取代骨髓并经血液侵润至全身组织及器官。
 
 
  急性白血病是造血系统的一种恶性肿瘤。它是发病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也是儿童和青少年中发病率与病死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其病因与发病原理尚未完全明确。本病在骨髓中有广泛的幼稚白细胞增生,并进入血流,浸润破坏其他组织。急性白血病分为两类: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又分为数个亚型:原粒细胞白血病;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粒-单核细胞性白血病;单核细胞性白血病等等。其中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和单核细胞性白血病起病急,过程凶险,病程短,预后差。
 
  本病平均存活期1~3年。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存活期相对较长,尤其是儿童。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贫血;常有皮肤、牙龈、鼻腔等出血;肝、脾、淋巴结肿大;骨和关节疼痛,胸骨有压痛。
 
  治疗以化疗为主,辅以抗感染、输血、止血、加强营养及中医扶正治疗。
 
近年来开展的骨髓移植,使急性白血病的治愈率有所提高,使缓解期明显延长。
 
 

Copyright@2015-2025 肿瘤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