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肝癌 >>

关于转移性肝癌有哪些特点?

肝癌 2017-10-07 14:24肝癌症状www.zhongliuw.cn

  的发病主要是因为在人体其它各脏器的癌肿转移至肝脏形成,因为肝脏接受肝动脉和门静脉双重血供,血流量异常丰富,全身各脏器的恶性大都可转移至肝脏。在发病率低的区域,如北美和西北欧等地,继发性的发病率相对较高,为原发性肝癌的13~64 倍,中国二者较为接近。继发性肝癌有时与原发性肝癌不易区别,当原发癌灶比较隐匿时亚临床期继发性肝癌的早期诊断较为困难。近年来的资料表明,继发性肝癌如能早期发现并治疗,采取外科手术切除可获得痊愈或延长生命的明显疗效,故对继发性肝癌的诊断、治疗应持积极态度。

  转移性肝癌流行病学:

  Edmondson 等(1983)报道94556 例尸检中,19208 例有恶性肿瘤,其中38%有肝转移。根据上海第一医学院150 例尸检转移性肝癌,其原发部位的发生率,依次为腹部(包括胃、胰、胆、肠)占30%,造血系统占29.3%,胸部肿瘤(包括肺、食管)占18.7%;其余依次为泌尿系、女性生殖系、头颈部、乳腺、软组织等。唐石初报道的503 例转移性肝癌的原发肿瘤涉及26 个部位、28 种组织学类型,以原发于肺者最多见(22.07%),其次来自鼻咽者18.89%,和分别为17.89%和9.94%,按系统分41.55%、消化38.57%、泌尿及生殖16.50%、血液1.79%、其他1.59%。根据其他临床资料的报道,约2/3 继发性肝癌来自腹腔内癌肿,依次为胃、胰腺、结直肠、胆囊、肾、卵巢,如张秀忠等报道,54.1%来自;其余1/3 多来自肺、鼻咽、乳腺、软组织等,但临床上尚有一些原发灶不明者。Edmondson(1987)根据尸检发表的美国两所医院2737例继发性肝癌情况,有类似的分布结果,可见在西方国家,继发性肝癌相当多见。

  转移性肝癌病理生理:

  肝脏是极为适宜于肿瘤细胞生长的器官,其中又以胃肠道肿瘤最易发生肝转移,这与肝脏接受门静脉系统的血液灌流有关。至于肝脏如何成为转移癌最常发生的器官,绝不仅是血液丰富和淋巴引流所致,其内在机制尚未明了。癌细胞的转移是多步骤的杂过程,包括原发灶癌细胞脱落、透过脉管壁、进入血循环或淋巴系统后的生存、选择着床组织或器官、着床后癌细胞生长分裂形成转移灶等。肝脏的细微结构亦可能对发生肿瘤产生影响,肝脏血流经肝窦,窦内皮细胞和Kupffer 细胞起到将癌细胞驻留的作用;肝脏丰富的双重血液供应亦有助于转移癌细胞栓子取得营养供应,而肝窦内皮细胞的特点是具有大小不一的孔隙;肝窦内尚有Kupffer 细胞,它的特点是善于捕捉肝窦血流中的颗粒性物质,拦阻血流中肿瘤细胞的去路。伴随着Kupffer 细胞的血小板更有助于将肿瘤细胞捕捉。肿瘤细胞若要能生存下来,必须穿过肝窦内皮细胞层达到Disse 间隙,否则便会被Kupffer 细胞包围和消灭。在Disse 间隙,该处为肿瘤细胞的生长提供了优良生长条件,既有从肝窦血流来的富于营养素的滤过液,又其他细胞的对抗和干扰,因而肝脏内转移灶的发展往往比其他部位的转移灶快得多。当发生肝转移时,病人亦往往首先由于肝转移而危及生命。

  肿瘤细胞经过约20 次倍增,可达到直径1mm,约100 万个细胞数时,即具有转移的能力。此时肿瘤结节还难于被现代先进影像检查所发现。可见要发现一个真正的原位癌,特别是像肝脏那样深在的器官是十分困难的。当肿瘤结节再行20~80 次的倍增时,才可能被现代的检查方法所发现。因而当早期发现肿瘤结节时,实际上肿瘤已存在数月至数年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肿瘤已具备转移的能力。

  动物实验提示,每克肿瘤组织,每24 小时内可有400 万个肿瘤细胞脱落,可成为转移的源泉。但是其中90%的肿瘤细胞很快便在循环中消失,99%以上会很快死亡,故转移亦非均为有效,它取决于身体的防御能力、局部条件、肿瘤细胞生物学特性等多种因素。脱落至循环中的肿瘤细胞,大部分是分散的,不到0.1%有可能聚合形成细胞团块或瘤栓,后者能在新的部位建立起转移灶的机会要比分散的细胞高得多。在建立转移灶之际,肿瘤细胞需要穿过微血管内膜至血管周围,当肿瘤结节达到1~3mm 时,就须建立其自身的血管供应,以维持不断增殖的需要,并且转移灶又可成为新的转移源泉。若无足够的血循环建立,肿瘤细胞仅靠营养素的扩散来维持时,则肿瘤细胞在繁殖与死亡间取得平衡,肿瘤即保持1~3mm 的大小而不致增大。

  肿瘤细胞转移站是引流该部的毛细血管网或淋巴结,故内脏肿瘤转移时首站是肝脏,但有些转移灶保持“潜伏”而不发展成为大块的转移,这可能与肿瘤细胞的潜伏性有关;细胞的潜伏性是指转移肿瘤细胞处于细胞分裂的G1 期,但保持其随后分裂的能力。此可解释为何临床上所见原发肿瘤切除多年后又出现转移灶。有不少实验证明,手术、激素作用,免疫功能受损均可使潜伏的转移瘤细胞活化、生长;临床上一些刺激因素如放射、手术创伤、妊娠、应激状态、感染也会激发潜伏的肿瘤细胞活化、生长成为大的肿瘤。肝脏接受门静脉和肝动脉的双重血流供应,肝转移可来自门静脉循环和体循环,即瘤细胞通过肺毛细血管进入体循环。肝转移瘤血液供应的研究提示,当转移瘤生长增大时,有新的血管生成,而原有的血管或正常的血管发生闭塞。早期的转移,当肿瘤小于1mm 时,营养主要来自周围循环的扩散;瘤体达1~3mm 时,动脉、门静脉、混合的毛细血管网在肿瘤的周围形成;当肿瘤进一步增大时,血流供应情况即复杂化,约有90%主要血供来自肝动脉;故有人提出用肝动脉结扎以治疗转移性肝癌;一旦肿瘤体积达1.5~3.0cm 时,血流供应亦更为复杂。从血管造影等影像学观察,血流仍然主要来自肝动脉。由于肝血供的双重性,在肝内的转移瘤有的可在动脉CT 扫描时显示为高密度影,有的可能不显示;同样,在门静脉CT 扫描时,亦可以有类似的效应。

  肝脏的转移癌结节大小不一,数目不等,可呈孤立的1~2 个结节,但多数呈弥漫多发结节,可散布于肝的一叶或全肝。癌结节外观多呈灰白色,质地较硬,结节中央常因坏死而凹陷,与周围肝组织之间有明显分界,包膜多完整。癌肿多位于肝的周边,但也有深藏于肝实质之中。

  继发性肝癌的病理组织形态与其原发癌相似,如来自胃腺癌或结肠腺癌的肝脏转移性癌,其组织中可显示腺癌结构;来自眼部黑色素瘤的瘤组织中,因含有黑色素而呈棕色或黑色。但有些病例并非如此,可因肿瘤细胞分化太差而不能鉴别其原发癌的特征。经血路转移至肝脏的继发性癌,其原发癌可以很小而不被发现,但肝脏转移癌的生长却很快,且侵及整个肝脏。肝脏的转移性癌很少合并肝硬化,也不侵犯门静脉或形成癌栓,这和原发性肝细胞癌不同。

  转移性肝癌诊断检查:

  实验室检查:90%以上继发性肝癌病人肿瘤标记物AFP<25μg/L,但少数来自胃、食管、胰腺及卵巢等的肝转移则可测得低或高浓度AFP,已得到临床病理证实。亚临床期继发性肝癌常无酶学异常,已有临床表现者多伴有ALP、GGT 升高,但无助于肝转移癌的直接诊断。而癌胚抗原(CEA)升高有助于肝转移癌的诊断,结直肠癌肝转移时CEA 阳性率高达60%~70%。

  其他辅助检查: 根据选择性肝血管造影的检测,可检出病灶直径的低限约为1cm,超声显像约为2cm。因此,早期肝转移多呈阴性,待增至一定大小始出现阳性结果。已有临床表现者,各项定位诊断方法的阳性率可达70%~90%。选择性腹腔或肝动脉造影多显示为少血管型肿瘤;超声显像多呈现增强回声;CT 表现为混合不匀等密度或低密度,典型的呈现“牛眼”征;MRI 检查肝转移癌常显示信号强度均匀、边清、多发,少数有“靶”征或“亮环”征。

Copyright@2015-2025 肿瘤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