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转移瘤影像学检查有哪些特点?
肝癌 2017-04-19 17:16肝癌症状www.zhongliuw.cn
有效检测肝转移瘤的措施较多,但是影像检查在其诊断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与地位,几种方法各有不同的原理和特点,可以互相补充与互相印证。
有效检测肝转移瘤的措施较多,但是影像检查在其诊断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与地位,几种方法各有不同的原理和特点,可以互相补充与互相印证。目前,肝脏肿瘤性病变的正确诊断和疗效评估,在极大程度上依赖于影像学检查。
(一)超声检查
1、肝转移瘤二维超声 超声是肝转移瘤常用的检查方法,不同组织器官来源的转移性肝癌的声像图可有不同特征,对临床查找原发癌有一定帮助。
癌灶形态可分为:
①结节型:瘤结节多小于3cm、圆形或类圆形、单发或多发,多个转移性结节可融合呈“葡萄串”征或“群征”;
②巨块型:瘤灶直径多在5-10cm间,单发为主,多不规则,常使肝脏形态结构失常;
③浸润型:超声显示原发癌与临近之毗邻部位的肝组织受压、浸润,肝内病灶边缘多不规则、模糊。
瘤灶内部回声可分为:
①强回声型:瘤灶边界清晰、周边有低回声晕,内部呈不均匀斑片状强回声、后方回声衰弱。
②低回声型:瘤灶内部低回声,边界清晰、多有晕圈征。
③“牛眼型”回声型:边界清晰的圆形瘤结节内部呈较均匀的强回声或等回声,为低回声带环绕,暗环内缘和外缘分界清晰,称为“ 牛眼征”。有些瘤结节的中心坏死区液化成液性暗区,为中间强回声区与边缘低回声带围绕,形成三层的“靶环征”。
④混合型:囊实性成分较大肿瘤,多呈环状强回声,中间有因肿瘤变性、坏死及液化的不规则无回声或低回声区。
⑤无回声型或囊型:多见于囊腺癌肝转移。瘤灶呈囊性回声,囊壁厚而毛糙,多房者其隔膜不规则增厚。
⑥钙化型:瘤灶呈强回声,后方伴有声影。
当肝脏为转移瘤弥漫性浸润时,超声可表现为
①“虫蛀型”:整个肝脏呈广泛的不均匀的模糊斑块状异常回声;
②“粟粒型”:肝大变形,密集均匀的细小光点呈弥漫性分布;
③“灰暗型”:淋巴-网状恶性肿瘤发生肝内弥漫性细胞浸润时,整个肝脏回声减低。
2、彩色多普勒及频谱多普勒表现 在较大的(>3cm)肝转移瘤灶内部或内缘可见长短不一条状或短棒状彩色血流,频谱多普勒检出动脉血流或动、静脉混合血流频谱,称为肿瘤内动脉血流型。在较小(<3cm肝转移瘤灶周边环形晕圈内可检出动脉血流及门静脉血流,表现为半环形或弧形彩色低速度血流信号,称为肿瘤外绕行血流型。
(二)CT检查:
CT是诊断肝转移瘤最有用的方法之一,CT诊断的准确性主要取决于原发肿瘤的类型及采用的扫描技术,动态快速增强扫描对于肝转移性肿瘤的诊断准确率可达72.5%-100%。直径小于2cm或1cm的病灶,用延迟高剂量CT再结合动态对比增强和血管造影CT敏感性可达82%-87%。螺旋CT扫描对发现小于10mm的转移瘤的敏感性可达68%,10mm以上的转移瘤发现率可达98%。
(1)CT平扫表现:在正常肝组织基础上发生的肝转移瘤其密度平扫低于肝实质,呈多发性、结节状低密度灶,且以病灶内可见中心性圆形或不规则形坏死为特征。发生在脂肪肝的转移灶密度可高于、等于或低于肝实质,单纯平扫很容易漏诊。肿瘤内有新鲜出血或钙化时呈高密度。
(2)增强扫描:增强表现取决于肿瘤本身血供与增强扫描方式,大多数肝脏转移瘤是少血管的,因此,在增强扫描时仍低于周围肝实质的密度。发生在肝弥漫性脂肪浸润背景上的转移瘤,增强扫描时转移灶的密度因高于脂肪肝的密度而呈现出来。肝转移瘤的CT增强可有以下表现:
①病灶边缘强化;
②整个瘤灶均匀或不均匀强化;
③富血管性肿瘤转移到肝,在动态增强扫描的早期(动脉期),强化显著而密度高于正常肝组织;血供较丰富的转移灶,可以与肝实质呈相似时相与强度的强化;
④肝转移瘤动态增强扫描的延迟期,瘤灶均呈低密度;
⑤囊性改变:囊性腺癌肝内转移灶常呈囊样改变,大的病灶中心坏死密度低于边缘部分,强化后更加清晰;
⑥瘤灶边缘呈环形强化:动脉、门静脉双期均出现密度高于正常肝的环形强化,且在肝内多个结节发生,是肝转移瘤CT诊断的重要特征;
⑦大的转移灶可侵犯局部血管,但较少见到大的分支内如门静脉癌栓形成:
⑧病灶边缘代表假包膜的“晕圈征”。
(三)MRI检查
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中,对发现肝转移肿瘤病变MRI最为敏感。肝转移瘤在SE T1WI和T2WI上信号变化多种多样,多数T1WI呈中等的低信号,增强扫描表现为轻度强化。在T2WI上为中等高信号,由于瘤块内常发生坏死、囊变、出血、脂肪浸润、萎缩、纤维化、钙化等改变,MRI信号强度不均匀。
肝转移瘤的典型表现为:
①T1WI上病灶边缘略高信号,内部呈低信号的所谓“靶征”或“牛眼征”。瘤灶中央在T2WI上呈小圆形或片状、均匀或不均匀高信号,周围绕以与正常肝实质相比或高或低的信号内晕环,或在内晕环外再围以比正常肝实质信号高的外晕环。增强扫描常见有壁结节及强化边。
②瘤周“光环征”,瘤周水肿带呈略高信号环,或瘤灶中心凝固坏死性信号呈低信号,周边为高信号的存活瘤组织包绕时,可形成“光环征”。胰腺癌和结肠癌的肝转移瘤可呈囊性改变,当瘤灶完全液化坏死或囊变时,T2WI呈明显高信号状如灯泡称为“灯泡征”。有些富血供的转移瘤如平滑肌肉瘤、嗜铬细胞瘤、内分泌肿瘤、、肾癌等因血管成分多,在T2WI上也可为明显高信号。恶性黑色素瘤肝转移可表现为T1WI高信号,T2WI低信号。其他肿瘤瘤灶T1WI高信号的原因有:
①转移灶内新鲜出血;
②卵巢癌、、胰腺囊腺癌、类癌等粘液分泌性肿瘤的肝转移瘤,肿瘤细胞内富含黏液。来源于胃肠道或卵巢粘液腺癌、平滑肌肉瘤等的肝转移瘤灶可发生钙化,表现为瘤灶内T1WI与T2WI信号缺失。
(四)血管造影检查
血管造影可显示转移瘤灶的部位、大小、数目与累及范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法、肝动脉灌注性血管造影和药物性血管造影有利于肝转移瘤的显示。
肝转移瘤的血管造影表现因原发病灶的不同而不同,根据其供血情况,可分为3种:
①富血管型或血供丰富型:造影表现与肝细胞癌的相似,肝动脉明显增粗,可见大量粗细不一、排列紊乱的肿瘤血管。血管湖样充盈,肿瘤染色明显,肿瘤染色有时呈厚环状,但肝动脉—静脉瘘和门脉癌栓少见。
②等血管型或血供中量型:肝动脉可增粗,肿瘤血管多较纤细、密集,排列紊乱呈网状,肿瘤染色浅淡,多呈薄环状或蜂窝状。
③乏血管型或血管稀少型:动脉造影,肝动脉血管细小,分支呈枯树枝状或多无明显肿瘤血管和肿瘤染色显示,肿瘤较大时可见肝动脉分支血管受压移位,肝实质期可见数目不等、大小不一的类圆形充盈缺损影。部分腹腔动脉造影表现为少血供型的肝转移瘤,超选择性肝动脉造影可显示为等血供或多血供型。
上一篇:早期如何确诊为肝癌
下一篇:肝癌的血清检查有何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