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癌症患者创造生命奇迹

抗肿瘤食物 2017-04-12 19:04抗肿瘤食物wwww.zhongliuw.cn
患上晚期癌症的患者,对死亡的恐惧和难以忍受的疼痛会让其变得异常脆弱,有的会因为无法承受这种压力而走上自杀这条路。那么,如何帮助这些患者呢?

    四成癌症患者有自杀意念

    “我们在多年来的临床工作中发现,大约有4成癌症患者有自杀的意念。许多患者在得知自己患上癌症后,思想上压力巨大,出现恐惧、失望等情绪,一下子就像变了个人,病情不断恶化、加重,甚至自杀。因此,对于癌症患者而言,心理危机已经成为威胁其生命的罪魁祸首。”见到记者,何裕民教授开门见山地说道。

  每天,何教授都要接待来自国内各地的肿瘤患者,他也见过太多的悲剧:一位57岁的患者,精神处于崩溃状态,不但对治疗没有信心,还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气,为了不拖累家庭,他选择上吊自杀,第一次自杀没成功,又第二次……

  一位62岁的老人得知自己患癌后,精神恍惚,不配合医院的放化疗,使疾病急剧恶化。加上家庭经济状况不好,子女无心照顾,一个早上,老人趁人不注意,悄悄一人出走,与一辆疾驰而过的汽车相撞,当场身亡。

  类似这样的悲剧,几乎在每个城市都或多或少发生过。某三甲医院的数据显示,五成以上癌症晚期患者产生过轻生念头,平均每年2例跳楼死亡。

  作为多年与肿瘤抗争的战士,何教授深知,对晚期癌症患者,此时“药疗”不如“心疗”,科学合理的危机心理干预,往往可以避免悲剧的发生。

  “心理危机是指个体由于突然遭受严重灾难、面临重大生活事件或精神压力,或突然获悉某些噩耗,如得知自己患上癌症,便陷入痛苦、不安状态,常表现为焦虑、抑郁、绝望、麻木不仁,甚至自我放弃的严重心理障碍,以及伴有植物神经系统症状和行为异常。危机心理干预则是指针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个人及时给予适当和必须的心理援助,使之尽快摆脱困难,走出窘境。”何裕民教授解释说。

  对因干预,才能行之有效

  若要对癌症患者给以积极的心理干预治疗,必须对引起癌症患者的“心结”有所了解。何裕民教授介绍说,癌症患者自杀有很多原因,但主要还是精神上和肉体上的双重折磨,还有部分是因为经济因素。正因为这些因素,使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癌症患者自杀率最高的国家之一。

  ◇ 精神因素

  抑郁症是癌症患者非常容易患的疾病。有些癌症患者不能正确认识癌症,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病情,看到重症患者承受着巨大的折磨,以为得了癌症就意味着死亡,一时间心理接受不了,精神压力越来越大,感到绝望无助,生不如死,最终选择了自杀。其实,在现代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很多早期癌症是可以治愈的。

  ◇ 肉体因素

  选择自杀的癌症患者更大一部分是出于承受不了肉体上的折磨。因为对晚期癌症患者来说,肉体上承受的巨大痛苦是超乎想象的。长期服用止痛药会上瘾,而且人体会产生抗药性,必须不断地加大药量。这时的癌症患者生存质量极差,肉体和心理的双重痛苦驱使他们选择自杀。
◇ 经济因素

  家里穷,治病花光了钱,还欠很多债,这些经济因素使患者心理压力大,觉得连累了家人,还不如早点了结。“这是很现实的因素。”何教授说,“有一位60多岁的阿婆,住院多次,一天,其子女在病床前因为经济原因争吵,当天晚上,阿婆就跳楼了。”假如患者子女能够私下讨论这些经济问题,避免刺激患者,同时及时在医生的指导下给予心理干预,也许这些悲剧就不会发生。

  心理干预,创造生命奇迹

  “所以,系统、科学、合理的危机心理干预是必不可少的。每一位家属、每一位医护人员,都要站在患者的角度给患者以帮助,才能让患者把所思所想说出来,才能真正帮助患者走出沼泽。”何裕民教授说。无论患有什么样的疾病,最可怕的并不是疾病本身,而是患者对于疾病的恐惧和沮丧,使他们完全失掉生活的勇气。应该让患者明确地认识到,一旦患了癌症,着急、悲伤、忧郁肯定于事无补;相反,只会加重病情。而采取积极、主动、坦然处之的态度,尽量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坚定战胜癌症的信念,努力配合医生治疗,对稳定和改善病情,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是十分有益的。

  据何裕民教授介绍,癌症患者的心理危机干预时机一般分为两类情况:一是确诊初期的一两个月内。忽然惊悉自己生了癌症,陷入心理危机状态,这需要立即予以干预。“不过,需强调的是,此时干预只是针对已获悉自己生了癌的患者,对那些尚不知情者,没有必要行此干预,以免画蛇添足,反添其乱。”当然这类情况还包括治疗一阶段后,发现治疗失败或又见复发、转移等,这些情况也有所类似。但相对初诊时而言,后者的干预通常要简单些。二是经过痛苦漫长的治疗,情况不见好转,患者身心疲惫,再次陷入漫长而难以自拔的心理危机状态。

  这两类的干预是不完全一样的。“前者我们称作急性心理危机干预;后者则称作慢性心理危机干预。”何教授解释说,相对而言,后者更加困难。对此,经验丰富的何教授认为在进行慢性心理危机干预时,应细分两类情况:一类是真的到绝对晚期,任何措施都已回天乏力了。此时,患者最需要的是晚期的临终关怀。另一类情况是虽不至于乐观,不能奢谈康复或治愈,但暂时也不至于严重威胁生存,应对措施得当,患者还是能够带癌长期生存的;或以前的应对措施有些问题,换一个思路,或许能柳暗花明。

  因此,何教授指出,对于后面这些情况,仍应积极进行心理危机干预。此时,若不解决心理危机问题,患者的情况只能是恶性循环,越来越糟,治疗就起不到预期的效果。对这类患者的心理干预问题,何裕民教授认为主要是“两个目标”:

  一是调整期望目标。这一阶段的许多肿瘤患者之所以陷于心理危机,是期望目标定得太高。总想彻底治愈,所有指标都正常,身上完全没有癌细胞。其实,这是不现实的!现在癌症治疗目的与标准已经开始转向,从过去不顾代价地彻底杀死癌细胞(这很多情况下不仅不现实,而且常常病未控制,人已走了),向强调有效控制或基本控制其发展的思路转变,有时能稳定病情或基本稳定病情亦属成功。

  何教授说,对于一些晚期患者,我们要强调:活着就是成功!目标的调整,对这类患者走出心理危机非常关键。

  二是帮助设定近期最低目标。比如说,孩子还有几个月要考大学了,承诺自己定活到孩子考上大学;最低目标实现了,再一步一步调远目标。有价值、有生存质量的生命常就这样被延续着。甚至在这一延续过程中,很多人就不知不觉地度过了五年、十年,并走向 “接近康复”。何教授说,这类事例在我们治疗的患者中很多很多。须知,人有明确追求时,激发出来的生命潜能是巨大的。有目标,可以实现的短期目标,就有生存下去的渴望与动力,从而也就会产生奇迹。

  何教授对肿瘤患者的诊治,一直是坚持药物和心理干预并重。然而,他知道,“癌症患者需要更多人的关爱。”因此,在采访的最后,他希望借助《家庭医药》告诉所有的读者朋友—— “积极给予肿瘤患者以心理干预,就能创造生命的奇迹。”
 

Copyright@2015-2025 肿瘤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