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参文化
人参是大自然赐给人类的神奇植物,但由于第四纪冰川的到来,气候巨变,许多动植物灭绝,仅有少数孑遗生物幸存下来,人参局限于北纬41度至42度之间的长白山等少数地区,使人参变得格外珍稀宝贵。
中国是发现和利用人参最早的国家,公认的有数千年历史,传说吃人参可起死回生,延年益寿,这都不是凭空编造、神化人参,而是古今中外诸多医学专家实践的结晶。
古籍《续名医类案》中记载:“一妪年七旬,伤寒……昏沉,口不能言,眼不能开,气微欲绝。与人参五钱,煎渣服之,顿愈……”从这段简短的文字中,可以看出人参起死回生的功效。宋代《太平御览•异苑》中记载:“人参,一名土精,生上党者佳。人形皆具,能作儿啼。昔者有人掘之,始下数铧,使闻土中人呻声。寻音而取,果得一头,长二尺许,四体毕备,而发有损缺处,将是掘伤所以呻也……”这是比较早的有情节的人参传说故事,是人参文化现象的雏形。
由于人参的神奇功效和古人对其敬仰的态度,在民间百姓中,口耳相传,诞生了许多优美的人参故事;文人墨客为此创作了大量的诗篇。这是几千年人参文化史两大主流。
比较早的人参诗是南朝梁代道教思想家、医学家陶弘景《名医别录》中记载的“三丫五叶,背阳向阴,欲来求我,椴树相寻”。后来历代文人墨客、帝王将相以人参为题材做诗的越来越多,如钱起、陆龟蒙、段成式、苏东坡、谢翱以及乾隆皇帝等,都创作了人参诗篇并流传下来,成为难得的文化遗产。
到了近代,民间流传的人参故事、人参歌谣影响日渐扩大,在长白山区,几乎家喻户晓。
放山人及放山人家属创作的人参歌谣也有很大研究价值。如:
挖参苦,挖参苦,
怕碰上狼和虎。
挖参苦,挖参苦,
饿了没米把粥煮……
又如:
八月里来野花鲜,
情郎采参进深山。
八月里来雨连绵,
情郎采参好可怜!
八月十五月儿圆,
情郎在外想坏咱。
20世纪60年代,抚松县文艺工作者搜集整理编辑了一部《长白山人参故事》由辽宁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在全国乃至世界一些国家产生影响,德国学者付玛瑞、法国留学生葛芳芝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干事长千叶皋弘先生亲率日本文化考察团先后到中国到人参之乡抚松县考察,交流长白山人参文化,使人参文化走向世界。
20世纪80年代,参乡抚松文化工作者提出了“人参文化”的理论概念,并发表了相关论文,立即得到省内外专家的积极响应,新文化报、上海文化艺术周报、中国文化报相继发表人参文化论文,吉林电视台拍摄了《人参文化》电视片,有关著作陆续出版,抚松县还成立了人参文化研究会,掀起了研讨人参文化的高潮。
1987年秋,抚松县开始组织举办一年一度的中国抚松长白山人参节,开展文化活动和经贸活动。人参节,是人参文化的集中体现。随着人们对人参价值的深入认识,人参文化现象将会方兴未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