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传统中西药镇痛机理的介绍与对比
2012年10月15日是第九个“世界疼痛日”,而在这之后的10月15至10月21日即为2012年的“中国镇痛周”。疼痛是人体自我预警的机能之一,临床上病人往往由于过度的疼痛,反而凌驾于病情本身之上给患者们带来更多的痛苦。因此,镇痛药是在大部分疾病治疗中所常用到的药物,本文在此对中医传统方式与西医镇痛方式进行对比介绍,希望能对被疼痛所困扰的患者有所帮助。
西药的常用镇痛药与作用
西医中的主要镇痛来自于镇痛药的使用,常见的镇痛药有阿片类镇痛药、非阿片类中枢性镇痛药、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和局麻药物等。
其中,阿片类药物多为相对选择性受体激动剂,可作为吗啡受体的激动剂,激动该受体,通过多种环节,增加脑内抗痛系统的功能,提高痛阈,减弱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的感受性,而呈现出镇痛作用;非阿片类中枢性镇痛药则以抑制神经传导为主,调控单胺下行性抑制通路,影响痛觉传递而产生镇痛作用,镇痛强度仅为吗啡的1/10,不良反应主要是呼吸抑制、血压下降和胃肠蠕动减弱,老年人尤其明显;非甾体药物则通过非选择性、竞争性抑制前列腺素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酶——环氧化酶而达到镇痛效果,代表药物如对乙酞氨基酚等。
在西药镇痛的使用中,长期服用会带来许多副作用,如成瘾性、耐受性等,而有些患者使用痛点封闭注射,也会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创伤。
中医中的镇痛理论和方式
而在与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中医中,从“痛”这个字的结构就能看出中医对疼痛的看法。痛字里面是一个“甬”,说文解字曰:“甬者,道路也。”“甬”字的外面加一个病字旁,很形象地说明了是道路出现问题。身体的道路即筋脉、血管不通畅,自然就会出现疼痛,这就是中医所说的“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一般来说,中药药性比较西药为平和,毒副反应也较少。较经典的麻醉止痛中草药就是曼陀罗花,有关使用麻醉药的记载,较早见于《列子·汤问篇》。公元二世纪,华佗曾用酒服麻沸散的麻醉方法进行过外科手术,而麻沸散就是典型的镇痛药代表。而早在秦汉时代,伟大医著《黄帝内经》就已对痛证的病因、病机、病位、证候、预后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论述,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对痛证的辨证论治也颇详细,形成了理法方药兼备的证治体系,仅涉及疼痛的条文就达70余条。此外,中医对于疼痛的处理手段也并不拘泥于使用药物,针灸、按摩等方法亦为中医传统手段。
综上所述,中医和西医通过两条不同的途径,最终在抵达“镇痛”这一目标时的体现出的形式和效果也不尽相同。西医通过药物的直接作用,起效快而精确,却有着难以避免的副作用和成瘾性;中医止痛以综合调理为主,整体疏导身体之余也难以对急性疼痛缓解一时之急。随着我国中医药现代化的进程逐渐深入,对中药镇痛机理的研究也在逐渐深入,如能与西医迅速治标的特点有机地结合,必然能为疼痛患者带来更多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