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复发转移的实验室研究
复发转移的研究将建立在生物学的基础上,根治性切除后生物治疗可能占重要地位,尤其是在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方面;从分子角度研究的反义治疗、基因治疗可能是重要方面;对肝癌而言,控制肿瘤血管包括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和阻断已生成的肿瘤血管是个重要方向;单一措施难达防治目的,综合序贯治疗可能是一方向。实验研究:肝癌复发转移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因此实验研究更为困难。近年进展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建立高转移动物模型和细胞株:上海医科大学中山医院肝癌研究所在国内外首先建立了裸鼠人肝癌转移模型。同时也首先建立了人肝癌高转移潜能细胞株,为研究肝癌转移提供了宝贵模型。
2. 相关基因研究:我所初步发现,不少癌基因、生长因子与肝癌细胞侵袭性呈正相关,如p16(CDKN2)突变、p53、p21、H-ras、c-erbB-2、mdm2、TGFα、EGFR、血管内皮细胞生成因子(VEGF)等。文献及我所资料还表明,抑制转移基因nm23-H1基因和Kai-1基因对抑制肝内转移有一定作用。E-钙粘素(E-Cadherin)与肝癌侵袭转移呈负相关,而VEGF及其受体(KDR) mRNA在侵袭生长和伴有癌栓肿瘤组织中表达显著高于非侵润肿瘤。
3. 细胞外基质:肿瘤细胞在侵袭转移过程中必须破坏细胞外基质,在参与破坏细胞外基质的酶中,基质金属蛋白酶类(MMPs)是主要的直接作用者,而其中的Ⅳ型胶原酶(包括MMP-2和MMP-9)与肿瘤侵袭转移的关系最为密切,但与肝癌侵袭关系目前国内外研究甚少。本期发表的卜文等研究表明Ⅳ型胶原酶与肝癌侵袭转移有关。孙婧NB26E等发现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的含量在肝癌组织中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及正常肝组织,有转移组肝癌组织中ICAM-1的表达明显高于无转移组。整合素α5β1和纤维联接蛋白(FN)与肝癌分化有关,并影响肝癌的侵袭性与转移。上述结果为研究肝癌转移、复发及预后指标提供了实验依据。
4. 实验性干预治疗:癌细胞要完成转移,要经过多个关口,首先要失去粘附才能侵袭邻近组织,然后要通过细胞外基质,进入血流后又要能耐受机体免疫细胞的杀伤才能达靶器官。针对不同的环节进行阻断,都有可能预防播散。
中国每年有13万患者死于肝癌,占全球肝癌死亡总数的42%。肝癌患者中合并有肝硬化者约50%~90%,另外,已知的肝炎病毒至少有A,B,C,D,E,G等类型,病毒性肝炎与肝癌关系主要为乙型肝炎与丙型肝炎即HBV与HCV.肝癌患者中约有1/3的病人有慢性肝炎史,澳抗(HbsAg)阳性率明显高于低发,已发现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和乙型的感染一样,与肝癌发病有密切的关系,乙肝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肯定是促癌因素之一。 近年来发现丙型病毒性肝炎发展为肝硬化的比例不低于乙型肝炎。从根本上去预防肝癌是现在治疗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