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人参欲称霸 "滋补强身"不可缺
一直在国际市场独领风骚的我国人参"霸主"地位开始受到动摇,韩国、朝鲜近年来向中国发出挑战,国际人参市场呈现中、韩、朝三足鼎立的局面。
长期以来,我国是世界人参市场的"领军"角色。吉林是我国人参的主要产区,也是世界人参的主要产区。近10年来我国人参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不断下降。其主要表现是出口产量上升,价位却下降。
据统计,1999年出口人参1394吨,每公斤10.55美元;2000年出口人参1707.1吨,每公斤6.62美元。虽说2000年创汇1598.5万美元,但由于韩国高丽参价位高,在香港市场每公斤168美元,高出吉林参的10多倍,因此目前韩国高丽参年出口额达8400万美元,遥遥领先于我国吉林参的年出口额。与此同时,吉林参还面临朝鲜开城高丽参的挑战。质量本就上乘的高丽人参,再加上具有加工人参的独一无二的保密技术,市场份额自然高于我国吉林参。为何吉林参在国际市场难敌高丽参呢?其主要原因在于经营、管理、机制等方面。
--经营体制滞后。受经济利益驱动,吉林人参主产区的人参企业各自为战的现象严重,为了保证自身的出口数量,调动各种手段,其中包括打价格战,互相竞相压价,造成"内战内行,外战外行",导致吉林参价格总体下降。加上人参药食兼用,农林兼产,处于食品、药监、农业、林业等部门的多头管理之下,难以自主发展。
--管理手段滞后。由于我国的人参栽培尚未全面推广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人参重金属含量、农药残留量严重超标,质量难以保证,在出口之时,往往因农药残留量和重金属达不到国际通行的要求而退货,使吉林参开拓国际市场受到制约。
--栽培技术落后。我国绝大多数人参种植场(户)多年来沿用的人参栽培制度,已成为限制高产、优质、高效参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在人参栽培制度改革上,始终没有重大突破。除个别参场采用直播制及2·3移栽制外,绝大部分参场一直沿用3·3移栽制、2·2·2移栽制。这两种栽培制与国外先进的1·5移栽和直播制相比,不仅浪费人力、物力和土地资源,而且还具有病害重、栽培年限长、生物产量低等缺点。
--市场开发不力。卫生部颁布的允许药食共同的药材名单中不包括人参。这个规定制约了人参加工制品的研制和开发,至今除人参蜂王浆外,我国在人参饮料、食品的市场开发方面基本上是空白,等于把市场主动让给了韩国。后来卫生部调整了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名单,人参被列在首位,即可以"有限度地用于保健食品中",为慎重起见,有些地方主管部门把"限度"变成了"限制",使人参保健食品开发受阻。
--产业化程度不高。尽管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中药工业生产有了长足进步,但是与西药生产相比,差距还很大,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大。包括人参制品在内的中药产业,总体上工艺落后、厂房简陋、设备陈旧。高丽参居于国际市场的霸主地位,其产业化程度远高于我国:韩国将高丽参视为支柱产业,在国内实行专卖制;不惜巨资开展高丽参药效学研究;提高企业生产自动化程度,保证了产品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健全的营销网络;注重产品功效宣传。
有关专家认为,吉林参要在国际市场上能与韩、朝等国抗衡,必须自身"滋补强身",在经营、管理、栽培、科研等方面"注入活力"。
一是加强区域协作。冲破地方保护主义约束。尤其是在对外贸易方面,要眼睛"一直对外",不能盲目跌价,必要时可建立价格联盟体,协调联盟体内成员之间的价格问题,使国产人参在价格上能与国外人参相抗衡,做到优质优价,避免出现产量价格倒挂的现象。
二是强化管理手段。要使吉林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夺得更大市场份额,关键在于要扎扎实实地推行GAP管理,在种植过程中,严格控制使用农药等,防止农药残留量和重金属超标。
三是改进栽培技术。人参为多年生宿根植物,一般需要4至6年才能收获。为缩短人参生长周期,降低成本,节省森林资源,可参照国外先进方法,采用直接或一年培育移植栽培法(1·4制或1·5制)。我国人参栽培应学习韩国"高丽参"的种植经验,把人参园从高山林地请到"平原耕地"来,实行农田栽参才是根本方向。
四是加强科研工作。有关部门应组织制定全国性的统一的人参加工工艺标准,彻底改变个人、集体、国有参场各自为战的小作坊式的加工方式。人参加工企业应采用工艺技术、设备,实现人参加工现代化、机械化、自动化、科学化。有关部门应从食品安全与市场开发兼顾的角度出发,制定可操作性强的管理办法,鼓励人参食品与保健品的研究开发,立足技术、工艺、剂型上的创新,培育名牌人参制品。